之所以張瑞對劉秀這套制度如此推崇,主要原因是其為後宮節省了大量的俸祿。

倒不是張瑞吝嗇,而是張瑞實在想不清楚,後世皇帝給妃嬪發那麼高的俸祿幹什麼。

比如兩晉,在皇后之下設三夫人:貴嬪、夫人、貴人。位視三公。三公可是萬石高官,國家棟梁,這些妃嬪憑什麼能夠與三公等位。

再比如清朝一品大員俸祿才一百八十兩銀子,而皇后一年俸祿一千兩,皇貴妃一年俸祿八百兩。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老太婆會拿海軍軍費去修園子了。

這些皇宮妃嬪每天住在宮中,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衣食無憂。就算每年有萬石俸祿,他們去哪裡花?這麼多糧食,她們又堆在哪裡?

除了浪費國庫財政以外,沒有任何益處。

沒錯,既然叫俸祿了,給後宮這些嬪妃們發放俸祿的就是國庫。

雖然很難理解,但這也是中原傳統了。大概考究原因是,這些妃嬪為國家傳續宗族,於國有功吧。

這要是從皇帝個人小金庫裡出工資,給多少那都是皇帝個人的意願,誰也管不了。但若是從國庫出資,實在很難讓人慷慨起來。

於是張瑞堅定的選擇了光武帝劉秀的制度,後宮嬪妃只有到了貴人一級,才有俸祿六十石。貴人以下三級,衣食無憂,不享食祿。

雖說如此,這些嬪妃還是很容易就能積攢下大量財富。

孟朝在恢復生機不假,但關西向來富庶,皇室又是頂級的豪門。

甄氏一年收入都在十億錢以上,皇室擁有大量隸臣妾以及山河礦產、藩臣進貢等,自然也極為富庶。

尤其皇室資助的水玉、造船、冶金、農業技術都獲得了長足發展,收益豐厚。

所以掌管皇室財富的皇后趙虞手中擁有大量錢財,逢新年佳節、皇帝壽誕、皇子滿月、各種喜慶日子,都會封賞紅包,賞賜絲綢、布帛、金銀、精美手工品、藩臣貢物等。

這一點,皇后趙虞的表現令張瑞極為滿意。作為母儀天下的皇后,其自始至終都不曾干預政務,只傾心於打理後宮。

張瑞也就以此為表率,在後宮設定紅牌,鐫戒諭后妃之詞,懸於宮中。牌用鐵,字飾以金。曰:“治天下者,正家為先。正家之道,始於謹夫婦。后妃雖母儀天下,然不可俾預政事。故聖朝纂女誡及古賢妃事可為法者,使後世子孫知所持守”。

這無疑是抄襲了朱元璋的典制,以名典規定了後宮不得干政的制度。

長安史學界對此盛讚不已,贊之為宮壼肅清,論家法之善,超軼前漢。

張瑞如今宮中的幾位貴人只有甄宓、蔡琰、大橋、小喬、王異與董白。

次一級的美人則有不少,這些人多是為了籠絡世家、大族所以納入宮中的。比如赫赫有名的步夫人,步練師。乃是交州承宣布政使司步騭同族。歷史上孫權最寵愛的妃子,“以美麗得幸於權,寵冠後庭”。步夫人不但生的美麗,而且為人賢惠。“性不妒忌,多所推進,故久見愛待”。

馮夫人,傾城國色,避難揚州,歷史上是仲氏皇后。

最低階的采女來源則有些複雜,比如其中有呂布之女,曹操之女,袁術之女。

每次臨幸這些人的時候,張瑞都有些奇怪的情愫。自己把人家父親斬首示眾,甚至有的夷滅三族,卻在床榻上與對方妻女親密交流,她們還會配合各種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