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青州為遼東開墾而繁忙準備,物資川流不息時。兩支精銳禁軍也順利抵達了幽州,開始對長城以內的所有烏桓、鮮卑進行清掃。

專業化禁軍的優勢,在此戰得以體現。每支禁軍都是一支步騎車弩配置齊全的專業化禁軍,只要提供充足的戰馬,甚至這些禁軍能全部轉化為龍騎兵。騎馬奔赴戰場,下馬列隊而戰。

只用了半個月時間,禁軍就以秋風掃落葉之勢,滌盪了塞內清名。

俘虜烏桓男女五萬餘人,戰馬八千餘匹,牛羊共計四十多萬。

兩個郡塞內數百里的面積,耕地墾殖能養數十萬百姓,但畜牧卻只能維持如此微薄的人口與財富。

於是幽州布政使張既下令,對這些胡虜進行編戶齊民,復設右北平各縣,于徐無縣安置這五萬烏桓人。

五萬烏桓人,差不多也有一萬戶人家。徐無縣也算是一個萬戶大縣,主官可以稱為縣令。

為了表示朝廷去遊牧,勸農耕之決心,同時也為了節省運糧成本。這五萬百姓安置工作,朝廷將不往徐無縣輸送糧食,將分批次屠殺繳獲的畜類。

此訊息一傳出,塞內外烏桓震動,再無法淡然。一旦這四十萬牛羊被屠殺,即便待禁軍退去,塞外烏桓重新殺回塞內,奪回牧場,也無法養活這五萬烏桓人口。

於是四月,三郡烏桓聯軍四萬餘騎,浩浩蕩蕩從盧龍塞殺入關內。

這一戰,雙方心態意外的一致,那就是“對方怎麼敢的?”以及“這一戰,我們必勝。”

禁軍這種心態不足為奇,畢竟一次次大戰,光輝璀璨的戰績,證明了他們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強悍戰力。一支欲掃平天下的雄師勁旅,必須要有這種必勝的信念。

而烏桓人的心態也大抵類似,在幽州,烏桓經歷了太多場勝利。

復設右北平郡縣,寥寥幾個字,背後蘊含了邊疆百姓太多的苦難。

塞內大片良田被荒廢成牧場,而良田的主人都被屠殺殆盡,所以右北平境內除了幾個據山林而守的豪強營壘,廣袤平原上都是策馬呼嘯的烏桓人。

烏桓峭王甚至堂而皇之的插手幽州內戰,打敗了漢末以來北疆最能征善戰的白馬將軍公孫瓚。

漢人最勇猛的將軍,最精銳的軍隊,都已經敗在了烏桓手下。於是烏桓人洗刷了當年對公孫瓚的恐懼,十年過後,一代青壯主力的更替,烏桓騎兵也不記得曾經作公孫瓚畫像,馳騎射之,中者鹹稱萬歲的景象。

當初遠竄塞外,如今牧馬塞內的差距,給了烏桓騎兵太多信心。

於是烏桓主力進入塞內,想復現當年烏桓峭王縱馬幽州的壯舉,數萬鐵騎滾滾越過盧龍塞防線,揚起大片煙塵。

正如詩詞所言:北風凋白草,胡馬日駸駸。自有盧龍塞,煙塵飛至今。

禁軍斥候發現烏桓鐵騎入塞之後,連夜拋棄五萬烏桓牧民,佯裝撤退,輜重、金銀、馬鞍、駿馬遺落一路。

大軍從邊塞長城,一直撤退到渤海海岸。

烏桓人瘋狂強奪著一路遺棄的財富,追逐到了右北平最南側,直到在海岸旁看見列陣等候已久的精銳大軍。無數面旌旗在風中獵獵飛舞,旌旗下嚴整的佇列甲光曜日,長矛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