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蠻荒之地,想要靠普通百姓去開發很顯然並不現實。就算荒野求生,那也有個時間限度吧?

在寒冷的冰河時期,要一群互不統屬的百姓去塞外冰天雪地裡求生,僅是活三個月就已經非常困難了。畢竟不能要求諸夏百姓人均食物鏈頂端,能與貝爺比肩。

在這種情況下,還期待這些百姓在荒原上營建城池,興修道路,發展生產。

那完全是異想天開。

所以在遼東北部進行集體主義生產,是最合理、最現實的選擇。

而且有一點,孟朝國內都未開發完全,到處需要人力。

在國內都人力緊缺的情況下,朝廷也不可能徵發數十萬百姓去遼東墾荒。

那就需要一位賢臣利用好遼東的本地土著,尤其是夫餘人。這十萬戶夫餘人,性格寬厚嚴謹,不習抄掠。是孟朝開發北荒的重要人力資源。

只要能開墾出數千萬畝黑土地良田,哪怕一年一熟,也能為孟朝提供數億石的糧食。

關中鄭國渠一段,之所以產量高達八石,就是因為渠水帶來了大量泥沙,土地肥力優渥。黑土地的肥力必然在此之上。

九石、十石(一畝地二百七十斤,機械化生產的黑土地水稻畝產在八百斤至一千二百斤。玉米畝產量高達一千八百斤,新聞報道僅一個縣產量三十八億斤)也未嘗沒有可能。

一個縣畝產三十八億斤的美事,張瑞確實沒敢幻想,不在美洲弄來玉米,很難實現這種跨時代的壯舉。

當然這種事情若發生在當下,也足以稱為天佑孟朝。

一個縣三十八億斤,即一億四千萬石糧食,能養活六百五十萬職業禁軍,或者一千兩百萬百姓,即整個關西的人口。

哪怕張瑞告訴滿朝文武,有朝一日,一個縣的產出就能養活關西千萬軍民不事生產,飽食無憂。滿朝文武也會覺得張瑞得了癔症,斷然不會相信。

這一切還是要諸葛亮去遼東開發,並源源不斷的將糧草送回諸夏。

若遼東黑土地初步開發成功,良田三千萬畝,每年產量三億石。那就足以使諸夏多養活兩千萬的人口。

方向自己已經指明瞭,如何將北大荒開發成北大倉,張瑞就沒必要事必躬親了。

隨後張瑞將木杆還給一旁的侍衛,抱手腹前,淡然的對諸葛亮說道:“朕將遼東軍政要務全權託付給卿,望卿勉之。開荒初期,卿只是戊遼校尉。隨著版圖擴大,糧食產量提升,卿將逐步升任度遼中郎將,遼東長史府長史,遼東都護府節度使。”

這是最直接有效的激勵。所有官職升遷,全憑自己能力與成果。

若有不世出之才能,次年升遼東長史,後年升遼東節度使。三年時間從一介白身,飆升到從三品節度使,只在十六衛大將軍之下,也不是不可能。

若有質疑,數億石糧食能堵上所有人的嘴。

五百萬石糧食就能在關西買到一個從三品的散官,每年數億石糧食足以配得上這份賞賜。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