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量的開元通寶流回關西,河東、太原、京兆尹境內的大手工坊主們,驚喜的發現,來自關東的訂單暴漲數倍。

於是豪族們紛紛投資手工作坊。無論是制瓷、紡織、冶煉、還是製作漆器、銅器、木、竹、藤、棕、草製品,甚至於礦產、煤炭、皮革等冷門行業,都全面蓬勃發展。

似乎一夜間,關東的財富多到不可勝數,就沒有什麼東西是關東豪商不買的。

神奇的是,在官府大量增鑄貨幣的同時,關西的糧價卻在節節降低。

這種反常的現象,引起了官府與學者的密切關注。

科學院與戶部組織了大量精英聯合考察民風、推斷議事。

鑄幣增加的只是貨幣量,不會增加社會財富。但顯然,如今天下的財富都驟增了一截。

而調研很快得到了原因,民部中郎司馬芝親自向張瑞回稟結果。

司馬芝說道:“稟主公,民部官員徹查賦稅、府庫與官市,下有推斷。鑄幣之利,使官府、民間財富驟然增加,其根源出在糧價下降。”

“糧價下降?”張瑞認真思慮,官府增鑄貨幣後,糧價理應迅速攀升,結果卻持續在下降,的確頗為反常。

“糧價下降,說明民間糧供過於求。”司馬芝言簡意賅的說道。

“可是今歲旱災,理應缺糧,怎會供大於求?”

面對張瑞質問,司馬芝解釋道:“原因在於關東豪強、世族出售了平時隱匿之糧,以換取銅幣。”

關東豪強的家財究竟有多少?

這個問題恐怕除了太一上神,沒有任何人能回答出來。

但顯然在關東,豪強才是最強盛的勢力,得豪強者得天下絕不是一句虛言。

“豪人貨殖,館舍佈於州郡,田畝連於方國。”便是豪強勢力昌盛的寫照。

豪強、世族隱匿了大量戶籍,侵佔了郡縣半數以上的田地,卻幾乎不納賦稅。

與一年所產尚不足果腹的平民不同,豪強才是關東真正能積累下財富的勢力。

因而豪強雖少,多年積累的財富卻佔據關東財富之泰半。

能換出豪強隱匿的糧食,無疑會極大充實民間的財富。

司馬芝繼續說道:“糧食既足,關西大量手工作坊又產出無數物資,乃使民間財富驟然增加無數。”

手工業跟工業雖然差了一個字,但產出的財富是做不了假的。

河東、太原、京兆尹三郡有鹽鐵之利,有繁盛的工商業,所產出的物資都是關東豪強所需要的。因而關東豪商才會心甘情願換取開元通寶。

這一次收割關東,張瑞誠需要感謝董卓。

尤其黑山沿線,大量渠帥領著部曲改行做起了行商,使徵西將軍府的軍事壓力大減。

當初部署在這裡的四萬大軍,泰半得以被解放出來,抽調到其他戰線。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