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亂世,任何勢力都無法獨善其身,即便張瑞所統領的徵西將軍府,也是兵戈起於四境,狼煙濃烈於八方。

東方,在弘農郡境內與董卓的戰事並未停止,只是為了給河南數百萬災民一條乞活之路,張瑞暫緩了圍攻函谷關。

在幷州,剛剛解除了對黑山軍的防備,但北疆的壓力猶在。胡虜異族為生計所迫,不時便會有鐵騎南下,劫掠郡縣。

而在西方,馬超與羌族、氐族的戰事還未結束,內閣已經開始策劃下一場對涼州的戰事。

在南方,徵西將軍府與後將軍袁術的摩擦越來越大,到如今,已經到了大軍對峙,大戰一觸即發的地步。

今日議事,除了商談黑山軍事宜,另一個重要的內容,便是定下,從黑山方向空閒下來的這數萬大軍,究竟派遣往何處戰場。

民部中郎司馬芝繼續談及黑山軍,說道:“官府即將於雁門郡開設兩處互市土堡,與烏桓、匈奴貿易。某以為可與黑山軍幾份名額,令其參與互市。”

“其一可削減黑山賊實力,化盜為民,使一部分渠帥領部曲轉為行商,往來販賣於互市。”

“其二,雁門地廣人稀,有胡虜騎兵流竄,亦的確需要商隊有自保之力。”

張瑞點頭,說道:“可。互市設於何處?”

“一處設於平城縣,一處設於強陰縣。”

平城即當初劉邦被匈奴冒頓單于四十萬鐵騎所圍之處,境內有赫赫有名的白登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當年匈奴四十萬鐵騎圍攻七天七夜也拿不下劉邦的先頭部隊,被選為互市之地,在情理之中。

但是強陰,張瑞很少聽聞,便問道:“為何選擇強陰作為互市之地?”

司馬芝答道:“《漢書·地理志》鹽澤在東北,有長丞。池水澄渟,淵而不流,東西三十里,南北二十里。強陰縣境內之鹽池僅次於河東鹽池。只鮮卑、匈奴不能用而已。”

強陰鹽澤即後世岱海,東西三十里,南北二十里,這巨大的面積,即便在地圖上也是無比顯著。

河東鹽池被形容為“溝塍畔畹,交錯輪群,若稼若圃,漁兮鱗鱗,邐彌紛屬,不知其根”,強陰的鹽池其實也不遑多讓。

只是曬鹽是一精細的技術,還要求有大量工人脫離生產,長年累月待在鹽澤附近持續生產。這兩個條件,哪一個都不是如今的胡虜所能滿足的。

因而胡虜雖然流虐雁門,卻並未能物盡其利,挖掘鹽澤的潛力。

而故雁門太守郭縕在雁門境內數年,對雁門地理瞭如指掌,在交接時便特意向幷州牧府強調了強陰鹽澤的重要地位。

民部官員在考察地利時,便立即將強陰作為一處重要的互市地址。

鹽澤附近有大量工人,必然會修建土城以作依託,互市所在亦會設立土城,再加上強陰縣城。一縣境內便有三座土城。

歷史上建興三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復南中,斬高定,擒孟獲,取城大小五十七。

一個小小的南中便有大小城市五十七座,顯然很多城池便只是如互市一般,壘起了一座土牆,可以稱為土堡,也可以稱之為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