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糧價保護於囤積居奇的辯證關係(第1/2頁)
章節報錯
用錢能解決的問題,果然都不叫作問題。
張瑞轉頭看了一眼趙雲,說道:“子龍,付錢。”
小販笑容滿面,連忙對趙雲說道:“這一袋粟米是一石,一石糧食值五十錢,承惠。”
“五十錢?”張瑞訝異,問道:“怎麼會如此便宜。據某所知,一石糧值五十五錢。”
小販興高采烈的一枚枚數著手中的錢幣,確認無誤後,臉上笑容愈發燦爛,露出兩排參差不齊的黃牙,回道:“嗨,原本是五十五錢,但眾人皆想趁糧價高,將手中糧食賣掉。這草市中糧價便一日比一日低,就怕哪天價格低到二十錢以下,那種田利潤便所剩無幾矣。”
隨後小販手腳麻利的用麻繩將袋子口紮緊,看向眾人,想詢問由誰攜帶。
一名侍衛舉重若輕的將一石粟米提在手中,數十斤的重量,在其手中彷彿輕若無物,表情輕鬆自若。引得小販驚歎,說道:“這位壯士好力氣,下田幹活定是把好手。”
那可不,畢竟是從全軍中挑選的精銳,力氣體魄都是全軍翹楚,殺人如飲水,這種人去幹農活,嗯,就像用寶劍刨地,暴殄天物啊。
關於穀賤傷農,《漢書·食貨志上》的觀點是:“糴甚貴,傷民;甚賤,傷農。民傷則離散,農傷則國貧。”
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也能演變為災害,小農經濟的脆弱可見一斑。
對這個問題,封建社會實在是沒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
但在後世卻有,那就是以強大的工業能力反哺農業。
國家透過工業創造的鉅額財富,直接施行糧價最低保護制度。當糧價低於某一紅線時,國家直接開啟國庫,將市場上過量的糧食統統收歸國有。
然後向農民發放糧食直補,以及各種各樣,名目繁多的農業補貼資金、農業保險等。
總結起來就是,向農民發錢。
“用錢能解決的問題,都不叫作問題。”這一人間真理不但張瑞認可,國家也認可。
如今徵西將軍府治下,工商業蓬勃發展,倒是也擁有現如今最發達的工業產能。
但這份初級的工業生產,距離全面補貼數百萬農民,差距還太大。
張瑞便對賈詡問道:“糧價過低時,由官府出面大量收購,施行最低糧價保護制度,君以為如何?”
賈詡還未說話,小販先插嘴,說道:“那可是人間善政,我等小民便再無需擔憂糧食賣不出去價格。”
事實上,糧食最低價格保護制度,對官府而言,最終可能還並不是一份負擔,反而可能為官府創收。
以小農經濟的脆弱性而言,今年豐收,明年便可能減產。
而官府憑藉雄厚的資金,廣袤的倉庫,在豐年儲存大量的糧食,然後在災年出售,既能拉低災年糧價,也能為官府創造一份鉅額的財政收入。
這與商人的囤積居奇並無太大差距,只是官府的大規模運用,將會起到調節市場,穩定糧價的作用。畢竟災年時,官府不可能等糧價一直攀升,在最高點出售。而是在糧食不足,糧價開始上漲的時候便開啟府庫,平穩糧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