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賈詡巧言文王偉業(第2/2頁)
章節報錯
內閣大學士,僅為皇帝提供意見,不置官屬,不得專制諸司。
這就決定了內閣大學士的實權可能還不如張瑞這個開府,下設掾屬的將軍。
而且最明顯的一個例子。
那就是假如某位內閣大學士將一份沒有批紅的奏摺轉交給六部,讓六部前去執行,可以想象當時六部官員的反應…大概能問一句你是瘋了吧?然後能立即將奏摺扔到內閣大學士的臉上,同時參一本這位內閣大學士有違規制,逾越皇權,謀逆之舉確鑿無疑。
有內閣制度,張瑞才可以安枕無憂,不用擔心被權臣架空。
隨後張瑞說道:“內閣學士暫任命賈詡、裴潛、審配三人。日後遇重臣出缺,由諸卿重臣及五科給事中,祭酒等人公推二或三人,報孤圈用,若不合孤心意,則再次重推。”
內閣的名字比較先進,究其本質還是謀士團制度。
關於謀士團制度,在漢末這個時代,最出名的當屬袁紹與曹操。袁紹有田豐、沮授、郭圖、審配、辛評、許攸、逢紀等一種謀士團。曹操則原封不動的抄襲了自己大哥的制度,有荀彧、荀攸、賈詡、郭嘉、程昱等五大謀士。
謀士團中的謀士提出建議,袁紹、曹操可選擇用與不用。因為有這項先進位制度,所以袁紹、曹操快速崛起為漢末爭霸中原的兩大勢力。
而劉備正是缺少了這種發揮謀士才智的制度,全憑自己才智決斷,所以前期屢屢碰壁。
內閣制度並不是太複雜的事情,所以張瑞三言兩語便一概而過。
賈詡、裴潛、審配三人都才智過人,很快便領會了制度的精髓,無非是參與既要,顧問提議。與謀士的基本職權並無太大變化。
因而紛紛向前拱手,賈詡代為回道:“謹受命,願盡微薄才智,助主公成就文王偉業。”
張瑞側目注視賈詡,面露笑容。
這賈詡自從與荀興親善交好之後,說話是越來越有水平了。
“成就文王偉業。”
這句話無論怎麼理解都可以被認為是一句讚美之言,挑不出一絲瑕疵。
天命未至時,可以解釋為,周文王為西伯,乃天下諸侯之長。“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對忠於漢室者,可以理解為張瑞雖勢力昌盛,仍然賓服漢室,實乃當世賢人。
天命降臨時,則順天應人。對治下野心勃勃者,這無疑是一個極大的動力。周文王可是被歷代文人墨客推崇為奠定周朝基業的至賢至聖。
簡單的一句話,卻將徵西將軍府治下各種志向不同的官員心凝成一股,聚合群臣之心。
尤其是類似於荀彧這種忠於漢室的文臣,對他直言欲取漢室而代之,怕是會離心離德。
但若說欲成文王偉業,就顯得極為通暢。張瑞亦有心膺服天下諸侯,雖三分天下有其二亦忠於漢室。張瑞不反,則天下無人敢謀朝篡位。這不是正符合荀彧的理想與志節?
但等到真平定了天下之泰半時。“湯武革命,順天應人”那還不是張瑞一個眼神的事?
有無數文臣會將這種事情鋪墊的無比順暢。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