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光了大量的紡織業技術後,天色已黑,張瑞便直接留宿在了科學院當中。

科學院院內山清水秀,也是一個踏青的好去處。

待到晚飯時,裴琚找到了張瑞,笑著說道:“主公日前描述之銅鍋,科學院已經打造成型,主公是否來嘗試一下?”

張瑞眼睛頓時雪亮。

所謂銅鍋就是後世的火鍋,在這個時代叫做慕鬥。

但是因為青銅技術不達標,傳熱效能不佳,所以吃起來並不方便。

張瑞要求科學院製作的銅鍋則是以銅為主,科學院嘗試著在中間加上了鋼膽,以增加使用壽命。

沒有什麼是比吃一頓火鍋更享受的事情了。

作為大吃貨帝國的傳人,張瑞穿越漢末數年,早就對火鍋掛念已久。

其實火鍋造型很簡單,以科學院工匠的水準,閉著眼睛也能打造出來。難的是如何使金屬具有良好的導熱性。

最簡單的當然是用黃金打造,金的傳熱性比銅還要高。遇事不決,上黃金、白銀準沒錯。就像後世美帝為了推進曼哈頓計劃,製造原子彈,直接用白銀作導線圈,消耗白銀一萬四千噸。換算到漢末就相當於五千六百萬斤,而張瑞府庫中總共才有白銀三萬斤。

以張瑞的底蘊,打造一套黃金火鍋,完全不會有任何負擔。但這種奢華風氣一開,整個徵西將軍府治下的簡樸之風將再不復存在。

因而張瑞還是一力主張用銅。於是科學院只得不斷改進鍊銅技術。西漢《淮南萬畢術》中記載,“白青得鐵則化為銅”,就是最著名的水練法冶銅。

這無疑是為水法鍊銅奠定了一個極好的基礎,因而科學院在此基礎上不斷改進,使鍊銅技術不斷提升。

早在太原時,漆器、銅器、鐵器便是工業生產的重要製成品,隨著科學院技術的改進,銅器與鐵器的產量都在每日提升。

在任何時代,鋼鐵的產量都是一個勢力實力的最直接體現。

正是因為於此,張瑞才能安心吃這一頓火鍋。

當張瑞帶著蔡琰返回房間時,每個案席上都已經擺上了熱騰騰的火鍋,與後世的銅炭火鍋造型沒有任何區別。

在銅鍋中間燃燒的是木炭,東漢許慎《說文》所言:“炭,燒木留性,寒月供然(燃)火取暖者,不煙不焰,可貴也。”

但科學院為了改善火鍋體驗,中間使用的木炭並不是普通木炭,而是銀霜炭,其炭白霜,無煙,難燃,不易熄。

所以最終擺在張瑞面前的火鍋便是如今模樣,只有濤濤白氣而無任何菸灰。

張瑞坐到桌案前,低頭聞了一下,香醇的骨湯味撲面而來,裡面點綴有姜、棗、蔥、枸杞、蓮子、肉桂以及豆蔻。其豐富程度的確大出張瑞意料。貌似自己後世吃的火鍋裡也沒有這麼多點綴。尤其乳白色的骨湯,看起來十分純正,香味撲鼻。

孔子在《論語?鄉黨》中就說過:不得其醬,不食。

而張瑞作為一個地道的北方人,最鐘意的蘸醬必然是芝麻將。

當然除了芝麻將也有其他的點綴,那就是蔥花、蒜泥、茱萸以及香油。

“騫經歷之,知其習,始得大蒜、蒲萄、苜蓿”。感謝張騫的出使西域,大蒜在這個時代已經普及。

而“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便是這個時代的辣椒。

曹植《浮萍篇》:“茱萸自有芳,不若桂與蘭。”顯然便是對茱萸推崇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