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市的提議得到了張瑞的高度認可,便對審配回覆道:“互市章程便由卿與民部中郎司馬芝共同負責。至於羈縻各部共討鮮卑一事,孤返回長安後會與賈司馬詳議。”

審配立即應諾,說道:“事關官營紡織業與互市,某幾日後便造冊回執主公。”

張瑞點了點頭,看了一眼賈詡,是時候組建內閣制度了。

其一是幫自己處理這紛繁複雜的各種政務,其二則是為了將賈詡、裴潛這種心思通透的能臣匯聚到一處,令彼輩發揮才智,群策群力。

當然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加強集權。

張瑞一向正視自己的智商,絕對不如賈詡、裴潛等人。

便比如透過關羽之言,張瑞感覺劉備在高唐外禦寇難,內豐財施,似乎頗得人心,完全看不出劉備敗亡的跡象。而裴潛卻能透過寥寥數言斷定劉備政無規劃,軍無詳略,敗亡在即。

這種差距,若要張瑞自己去面對這些心靈通透的謀士,怕是被利用了還不自知。

張瑞的一向做法是,才氣不足,便藉助制度。

無論府兵制、兩稅法還是均田制,都是張瑞自知武不及呂布,才不如曹操,名氣不如袁紹的情況下,改進了制度,以增強自身實力。

所以在增加集權方面,張瑞毫不猶豫的便決定組建內閣。聰明絕頂謀士的心計還是讓那些精才絕豔的文臣去應對吧。

內閣制度算是提高文臣地位,能夠施恩於下,所以張瑞便沒有透過官員之手設立,而是自己主動開口。

說道:“如今徵西將軍府治下政務愈發繁雜,孤一人之精力有限,無力全面顧及。故而孤欲設內閣,以重臣輔之。”

“內閣設三至五人,有議政之權,可參預機務,顧問政事,輔助孤處理冊文。”

內閣制度算是後世比較知名的制度了,大概對歷史感興趣的諸夏子孫都能談個一二。

但莫名的有個誤傳,說內閣首輔權力比宰相還要大,內閣極大的限制了皇權。

這恐怕就對內閣制度產生了什麼奇怪的誤解了。

內閣其存在本身就是為了增強皇權,分割相權。

漢代丞相權力有多大?用陳平的原話描述為:“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也。”

因而宰相具有有決策權、議政權、行政權和人事權。

這恐怕是任何後世諸夏苗裔都不能接受的恐怖存在。

宰相集決斷、行政、人事各項權利於一身,可以說是將政務的各個環節都把控在手中,皇帝權柄稍弱,就會被架空。兩漢權臣把持朝政,架空傀儡皇帝莫不是因為於此。

但內閣卻只有議政權,行政權歸六部,決斷權、人事權皆歸皇帝。

當然大明的人事權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叫廷推,這是提議權。另一部分則由皇帝決斷,決定任用哪一個臣子。

如果廷推的結果皇帝不滿意,便會駁回重推。便比如萬曆二十七年,吏部廷推人選送達萬曆皇帝處後便得不到批覆,一直到萬曆二十九年,萬曆皇帝才另行任命自己鐘意的官員入閣。所以皇帝還是牢牢把我人事權。

內閣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將建議是寫在一張紙上,貼在各位臣子上奏的冊文上,被稱為票擬。而皇帝用紅字做批示,稱為“批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