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出生於農村,有豐富的捕捉蝗蟲經驗,甚至還吃過油炸蝗蟲,記憶中味道相當不錯。

但長大後,便聽說蝗蟲有毒的觀點,不由問道:“孤欲捕食蝗蟲,然聽聞坊間言,蝗蟲有毒,可是如此?”

司馬朗笑著搖頭,說道:“此即古人所謂治蝗不如治若蟲,治若蟲不如除蟲卵。蝗災既起,則蝗蟲身帶毒液,多以焚燒,少見食用。然蝗災未起時,蝗蟲無毒,多地皆有食蝗之俗。常見之食法為,蒸曝,颺去足翅而食之!”

張瑞大長見識,這是什麼神奇物種。平時可以盡情食用,而一旦聚整合災就會體內產生毒素。

因而問道:“既然可以為食,百姓何不捕食蝗蟲,以抗蝗災?”

司馬朗解釋道:“蝗災既成,一日可飛上百里,田稼食盡,百姓無以為繼。僅靠所捕獲數百蝗蟲,不足以支撐數月,方為蝗災。”

不愧是曹魏最精達事機的六位刺史之一。寥寥數言將蝗災的形成、危害與結果刨析的淋漓盡致。

哪怕張瑞平日不接觸政務,亦對蝗災有了清晰無比的認識。

“孤欲令百姓捕捉蝗蟲,卿以為如何。”

司馬朗贊同的點頭,說道:“百姓懼蝗災而不懼蝗蟲。蝗災尚未起時,捕捉蝗蟲,可收成效。”

至於會不會浪費府庫金錢。張瑞並不在意。

世間事情往往就是這樣,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去治理,最後蝗災的影子都沒看見,似乎像是白費力氣,徒增消耗。

但若是貪圖小利,吝嗇省下了這筆開支,坐視不理,祈禱蝗災不要發生。那今歲大旱過後的蝗災怕是絕對無法避免了。

於是張瑞吩咐道:“頒佈《捕蝗令》,百姓能納蝗者,給衣巾錢穀。”

後世慣通的理念,能用錢解決的麻煩就不叫麻煩。

能納蝗者,即,能向官府繳納大量蝗蟲的百姓。百姓能送給官府一斗蝗蟲,官府便獎勵一件衣服。能繳納一旦蝗蟲,就獎勵銅錢、穀物。

這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張瑞相信很快便會有人以此為業。

至於傳說中的百姓畏懼蝗蟲,怕引發災害。在金錢面前一文不值。

人,從向來皆是無數個體組成了一個階級。當有人大膽以捕捉蝗蟲而獲利時,其他百姓會積極參與還是站在一旁繼續畏懼,為所有百姓祈禱不要發生蝗災?結果不言而喻。

永遠不要太高估人性。就像永遠不要將一個階層當成一個整體。

想到蝗蟲的美味,張瑞笑著說道:“今歲缺糧,孤便以身為百姓榜樣,率先吃蝗蟲。傳令後廚,收蝗蟲以油煎之。”

說到這裡,張瑞不由口齒生津,長大以後,就許久沒吃過這道美味菜餚了。如今這個時代,作物沒有農藥,一切都是純天然、無汙染,美味恐怕還要超過記憶裡的口感。

司馬朗恭敬的拱手,說道:“主公為百姓先驅,主公尚且無懼,百姓又何懼只有。今歲必無蝗災之患。”

將蝗災處置妥當後,張瑞記起麾下還得預防另一種災害,即瘟疫。

旱災、蝗災、瘟疫、兵災、戰亂混到一處,漢末亂世,風雨飄搖的景象在這一年間便展現的淋漓盡致。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