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中多種災害混在一處,若沒有一個清廉、高效的官府,關中很快便會率乏饑饉,百姓相食。

歷史上關中殘破,便是因為缺少一位雄心壯志的諸侯。

如今張瑞補上了這個空缺,官府強力治理之下,各自災害的損失都被壓制到了最低的程度。

因而關中人口多達百萬,遠比歷史上八百里秦川人煙死絕要繁華太多。

人口多也意味著需要關注的問題多。

張瑞轉而望向長安令張既,問道:“前京兆尹袁渙曾與孤言,需預防長安瘟疫,卿可有防備?”

張既拱手,回道:“官府已集中焚燒所有屍體,又請名醫為指導,設定有各種防疫措施。”

“哦?有何防備。”

“以芳香闢疫為主。蒼朮、白朮燻燒可以去溼,防疫。於屋內燻燒,可以淨屋舍、除疫病。加艾葉一起燃燒,還能避免蚊蟲。亦可贈加其他藥物,製成香包佩戴。官府已制數萬份,無償發於百姓。”

“此為名醫張仲景所言用蒼朮同豬蹄甲燒煙,能除惡氣,弭災疹。”

聽聞張仲景之名,張瑞大喜過望,問道:“張仲景如今身在長安?”

漢末兩大名醫,華佗與張仲景,後世人無人不知。

華佗的醫術拜曹操的“貢獻”而淹沒於歷史當中。但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卻流出千年,成為後世中醫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

有這位名醫在境內,能夠活百姓無數。

張既見主公關切,立即拱手說道:“張仲景曾在長安停留,傳授防疫之法後,便前往弘農救治百姓。”

張瑞立即吩咐道:“楊修,遣一名從事前往弘農,禮請張神醫前來與孤一敘。”

楊修立即應諾,前往安排錦衣衛與從事一同前往弘農。

隨後張瑞才向張既問道:“張仲景為何會在弘農?”

“張仲景,名機,字仲景,南陽涅陽縣人氏,出身庶族寒門,其父曾出仕漢室。”

“自靈帝朝以來,疫情氾濫,尤以建寧四年(171年)、熹平二年(173年)、光和二年(179年)、光和五年(182年)、中平二年(185年)為甚。”

“張仲景所居之南陽更是災情重區。據張仲景所言,其宗族素多,有二百餘人。疫情爆發,未及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

“其人自幼厭惡官場,輕視仕途,憐憫百姓,有學醫救民之宏願。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十歲之際便拜同郡名醫張伯祖為師,學習醫術。及醫術略有所成,便遊歷各地,研究古籍,以期能獲救治傷寒之法。”

“董卓為虐之際,百姓西逃,流離死道路。張仲景乃在弘農境內救治百姓。只因聽聞長安在防治疫情,方來此短暫教導百姓。在官府採納其建言後,張仲景便再次返回弘農。”

弘農在潼關與函谷關之間,張仲景不可能翻山越河而去,被找到只是時間問題。

張瑞放心的鬆了口氣,轉而繼續談及旱災,望向京兆尹司馬朗問道:“蝗災、旱災皆已有所防治,旱災中百萬災民當如何安置?”

在解決了蝗災與瘟疫之後,司馬朗的壓力驟然減輕許多,說道:“只要無後續災害。旱災百姓無非施糧賑濟而已。雖災民百萬,其中二十餘萬乃是京兆尹在藉百姓。官府貸糧,彼輩能安穩渡過旱災。”

“餘下八十八萬災民,十萬前往左馮翊屯田。五十萬陸續移居西河。餘下十餘萬皆受僱於豪族及徭役,在長安興修城池。”

“只需平穩供糧,災年可過。”

災年可過。聞言,張瑞只感覺暢快淋漓,彷彿一身熱氣都被吹散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