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抗旱除蝗(第1/2頁)
章節報錯
長安城。
七月的燥熱,令張瑞一次次的扯開衣領,扇著羽扇。
蔡琰、甄宓皆被張瑞留在了莊園避暑,導致張瑞身邊並無親膩之人照顧。
男人,大多是這樣,將愜意與舒適留給家人,自己默默承受苦難。
在張瑞面前的是新任長安令張既與新任京兆尹司馬朗。
這個秋天完美符合漢末的特點,一切事情都多災多難。
這時候才顯現出一個有擔當官府的重要性。
面對旱災,僅官府便籌集了兩百多萬石糧食,參與賑災。
漢軍一名士卒一月耗糧一石八斗,災民顯然沒有這麼高的消耗量。用粥做賑濟,男女老少平均每人消耗不足一石。
兩百萬石糧食,足以支撐百萬災民順利渡過兩月。
被召集的京兆尹司馬朗便是過來談論災民與災情之事。
張瑞說道:“從冀州流往幷州之災民,數量不過十餘萬。以河內、河東、上黨、太原等郡平均安置,每郡得災民僅六千餘戶。無需孤過問,郡縣便能妥善安置。京兆尹境內卻有災民無數,爾有何統籌規劃?”
司馬朗拿出早已準備好的冊文,詳細為張瑞講解道:“關西大旱,從涼州、左馮翊、右扶風流落至京兆尹境內之災民已多達四十三萬餘人。此外董卓殘虐,未曾賑濟百姓,西逃百姓亦有五十七萬人。”
“其中弘農郡安置十三萬人。如今在京兆尹境內之災民總數為八十八萬。京兆尹境內百姓亦受旱災影響,故需賑濟之災民總計約一百一十萬。”
“典農都尉袁渙領十萬百姓北渡渭水,墾田開荒,修繕鄭國渠。以屯田管理,如今種秋豆二十餘萬畝,《神農書》言,大豆九十日華,六十日熟,凡一百五十日成。待到十月,屯田所部便可獲得收成。”
“京兆尹境內亦然,百姓種豆一百二十萬畝,十月之後,糧食緊缺將略有緩解。”
“因而某所行規劃多著眼於渡過眼前數月。首要在於穩定京兆尹百姓,鼓勵百姓養雞鴨,官府提供幼苗,穀物。明年春官府收禽肉,而百姓得禽子。”
張瑞扇風的右手一頓,問道:“穀物本就不多,再養雞鴨豈不是徒增消耗?”
司馬朗面色凝重,說道:“今年旱情嚴重,蝗蟲幼崽六月破土,七月成型。不得不提前預防。”
旱災還沒過去,就得應付蝗災,張瑞壓力頗大,問道:“如今境內有雞鴨多少?”
“賴主公之仁政,治下郡縣皆蓄墾殖。京兆尹境內百姓每戶皆養有雞鴨六七隻,官府又廣發雞苗。京兆尹境內如今雞鴨至少百餘萬隻。”
一次蝗災,蝗蟲動輒過億,僅靠百餘萬隻雞鴨果真能預防蝗災嗎?
張瑞不得不懷疑,問道:“足見成效?”
司馬朗鄭重點頭,說道:“一隻雞每日能捕食蝗蟲七十,而一隻鴨則輕鬆捕食蝗蟲過百。京兆尹境內家禽百萬,一日便可捕食蝗蟲近千萬。只要蝗災非一日驟成,則雞鴨有預防、治理之效。”
這還是張瑞第一次知曉鴨子的滅蝗能力竟然尚在雞類之上,可見京兆尹官員的確是在用心防治了。
百萬家禽一日能捕捉蝗蟲近千萬,十日便已過億。蝗災想蔓延,也的確不是一件易事。
家禽能捕捉蝗蟲,人當然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