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立即拜太尉為大將軍,錄尚書事。輔佐朝政,掌管王事。”

張瑞驚訝的望著劉協,不明白他怎麼這麼激動?

東漢與西漢各方面差距極大。除了都以漢為名,皇帝姓劉之外,無論政治制度、經濟基礎、還是兵役形式,都沒有任何共同點。

在東漢,太尉是個虛職,只掌管武官功績考核以為升遷。實際上不統領軍隊。

真正掌管軍事的是大將軍,統領全國軍隊。可以說所有的軍事權利,都在大將軍手中。基本上只要大將軍能力合格,很輕易就能將皇帝架空。比如赫赫有名的大將軍粱冀,掌權二十多年,驕橫氣盛到了極點。

百官遷召,皆先到粱冀府中箋檄謝恩,然後才敢詣尚書。各種大小機要事務,皆是先徵詢他的意見,然後才做出決定的。

漢桓帝大權旁落,天子恭己而不得有所親豫。基本上皇帝就跟周成王一樣,什麼事情也不能過問,只能待在宮中數雲彩。

而錄尚書事,則是掌管所有朝政。東漢三公都是虛職,皇帝又大多年幼。朝廷大事,沒有人能夠決斷。於是皇帝一般任命太傅(小皇帝太子時期的老師)為百官之首,位在三公之上,錄尚書事,從而決斷朝政。

劉協同時任命張瑞為大將軍與錄尚書事,等於是將軍事權、行政權,全送給了張瑞。

張瑞一頭霧水,小皇帝這是不打算親政了?任命自己為輔政大臣,全權管理朝政。

粱冀又殘暴又跋扈,還能掌管朝政二十年。

張瑞覺得自己身後有整個將門支撐,怎麼也不能弱於粱冀吧?

只是大將軍錄尚書事這個組合一看便是權臣的配置。有專權跋扈的嫌疑。

張瑞可不打算揹負這種罵名。便說道:“臣德行淺薄,不敢獨攬朝綱。還望陛下另擇高明。”

劉協斬釘截鐵的說道:“非太尉不能擔此重任。”

張瑞力辭不受,說道:“臣此來潁川,乃是為了迎奉陛下重返京都,不敢奢求高位。”

當然了,政治家的話也就隨便聽聽,不敢奢求高位那純粹是因為不滿意。滿意了立即就是,臣必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但這句話還是令劉協眼睛一亮,大喜過望,說道:“太尉欲迎朕返回洛陽?”

“先帝陵寢,宗廟社稷,宮廷祭壇,傳國玉璽皆在洛陽,陛下理應返回洛陽,重定正統。豈能流離於荒廢之野?”

劉協忐忑的內心終於放下,只要自己不被廢,不被毒殺,就是最好的結果,連忙說道:“太尉有重定社稷之功,不予封賞,朕如何能夠服眾?”

張瑞終於坦露期望,鄭重的說道:“臣願效仿先賢魏相,輔佐陛下重現孝宣中興。”

孝宣中興即劉病已統治時期的盛世。魏相作為丞相,輔助劉病已徹底剷除把持朝政二十多年的霍光集團。

劉病已流落民間的情況與劉協流離失都的情況略有類似,都是民間天子重返帝都定下正統。

劉協將自己代入漢宣帝,立即便清楚了張瑞所言之意,說道:“孝宣中興實乃我大漢之豐功,望太尉能擔任丞相,輔朕重現先君偉績。”

“臣必鞠躬盡瘁!”張瑞如願以償。

同樣是權臣,張瑞堅定拒絕大將軍錄尚書事而選擇丞相,是因為丞相這個官職具有無與倫比的意義。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