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涼州安穩,充實人口(第2/2頁)
章節報錯
漢承戰國餘烈,多豪猾之民。張瑞十分確認,必然會有人在領取獎賞之後,偷偷將孩子殺死,然後靠生子發家致富。
這種靠生孩子賴以為生的做法,在後世西方都屢見不鮮。在如今更無法避免。只是後世父母不敢溺嬰殺子,這些漢室百姓卻敢生子不舉。
司馬芝說道:“此類事情早有預防,發放賞賜時便曾對所有夫婦進行訓誡。後監察御史及各地官員又查出有數百幼子被摔殺。此類事情,一經發生。男女盡皆以謀殺論處,男子被送往涼州修建馳道,女子被貶為隸臣妾,晝夜紡織,盡抄沒其家財。”
“律法森嚴,絕不姑息。凡靠生子騙賞者,皆為圖利。如今生子不舉,有損其利益,棄子之風有所遏制。”
數百幼子被摔死,這情況雖然慘烈,但相比當年“渭水不洗口賦起”的溺嬰成風情況已經好太多。
其中關鍵還是右將軍府如今不再對人頭徵稅。
隨後司馬芝繼續說道:“另一項重要開支則是安置涼州百姓。偌大涼州,生機凋敝,人口寥寥無幾。官府鼓勵百姓前往涼州,凡涼州定居者一戶給糧三十石,此項亦耗糧五百餘萬石,估計還要消耗三百萬石以上。”
“元鼎二年(前115年),大漢孝武皇帝初置張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開田官,斥塞卒六十萬戍田之。《漢書·溝洫志》記載,朔方、西河、河西、張掖、酒泉皆引河及川穀以溉田。河西走廊一帶水源充沛,且土地平整,實乃肥沃之土。因而此地至少能安置六十萬百姓。”
張瑞看向地圖,張掖、酒泉、敦煌都已在涼州的最西側,是河西走廊上最狹窄的那一段。便問道:“此數郡人口如何?”
“歷經招徠胡虜,安置百姓,如今張掖有六千五百餘戶人家,酒泉有一萬兩千餘戶人家,敦煌有七千四百戶人家。此三郡合計約有兩萬六千戶人家,十萬人口。”
張瑞無奈一笑,問道:“三個郡才兩萬餘戶?即便是孟縣一個縣亦有兩萬餘戶,更不提長安這種縣,一個縣人口數十萬。”
司馬芝頷首,答道:“此數郡雖土地肥沃,然地處邊疆,歷來人口稀少。”
張瑞感慨道:“內地人口迅速增長,早晚會土地不足。官府多鼓勵百姓前往涼州安家,同時儘量流放百姓前往涼州。武帝時期,張掖、酒泉等地戍田塞卒便有六十餘萬。涼州及西域,至少能安置三百萬百姓。”
大英帝國流放罪犯,結果建設成了著名的袋鼠國。關中罪犯流放涼州,未必便不能建設一個塞上明珠。
司馬芝回道:“囚犯流放涼州,古已有之。孝武皇帝曾數次遷贅婿、商賈、遊俠、囚犯等充斥邊塞。之所以未見成效,多因為戰亂。胡虜流虐,一次叛亂,便使塞上平原數十年之基業毀之一旦。”
張瑞深以為然,說道:“為鎮撫涼州,孤將在酒泉、張掖、敦煌等地常駐兩支精銳衛軍,共兩萬四千人,長安只管人事權與財政權,允其全權負責軍事,決斷戰機。”
這幾乎就是決定效仿節度使制度了。是疆域擴大以後必然要面臨的抉擇。
關中將門強悍,有六郡良家子、五陵少年、關中府兵以及三河騎士,張瑞麾下的大軍主力全在關中附近。有這麼強悍的根基,沒有必要擔憂安西都護府區區兩萬四千人的叛亂。
而且給涼州一定的自主權,未必便是壞事。唐朝安史之亂後,哪怕中樞衰微。在涼州的軍人依舊心向大唐,歸義軍節度使張議潮率軍打通河西走廊,重新聯絡到了朝廷。於是“西盡伊吾,東接靈武;得地四千餘里,戶口百萬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歸”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