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政令在涼州以外的郡縣並不起多大影響,平均授田使豪強們手中良田沒有百姓租耕,各大豪族就已經開始紛紛轉型,放棄土地兼併,投重資於手工生產。

亂世過後往往大治,就是因為大量百姓死去,再度太平後,百姓有田可種,無需再作為隱戶託庇於豪強。

張瑞不靠譜的猜測,說不定亂世過後,官府能順利徵稅的百姓人數,要比亂世之前還要多。

至少在右將軍府治下,情況如張瑞所猜測。

漢靈帝時期,漢室在關西能夠徵稅的百姓絕對沒有六百萬人。在漢室自己統計的戶籍中,幷州總人口只有幾十萬,涼州一個郡人口只有幾千戶。

但在右將軍府不以人頭稅為徵收重點後,幷州人口上百萬。即便減去安置的難民和胡虜,幷州的人口也在亂世中實現了逆勢增長。

這顯然是因為豪族隱戶減少所造成的結果。

談完治下百姓跟豪強,所有人便將目光關注到了胡虜身上。

審配說道:“各郡太守皆已召集胡虜部落酋長,令彼輩於部族中推行移風易俗。但胡虜安置卻並非如此簡單,稅賦、教化、禮儀等各個方面皆需謹慎考量,需審慎制定政策。”

張瑞接著話題問道:“諸君以為,安置胡虜當以何為重?”

眾人意見不一,有人認為是稅賦,有人認為是教化,有人認為是一視同仁,也有人認為是兵戈威懾。

張瑞卻不由想到了南朝名將陳慶之。

史書中陳慶之有“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之稱。關於他的那些戰績,南朝史書灌水太嚴重,甚至出現幾千人大敗北魏三十萬大軍的神話。

但他他以七千之眾攻克北魏首都,縱橫三個多月,經歷四十七戰,盡敗魏國名將,平定三十二城,所向無前,的確堪稱當世名將。

這位當世名將攻克北魏都城洛陽,目睹了洛陽禮儀興盛、人才濟濟的風貌後感慨:“始以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鄉,比至洛陽,乃知衣冠人物盡在中原,非江東所及也,奈何輕之。”

彼時的胡虜已盡化為諸夏,禮儀、服飾、文章、才氣都不弱於南朝,可謂教化儼然。

這番盛景,在涼州未必就不能重現。

對於推行胡虜漢化,官員們無所適從,張瑞卻可以照抄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孝文帝的改革在經濟上施行授田制,政治上以採用鄰、裡、鄉、黨等制度,抑制地方豪強蔭庇大量戶口。

而最關鍵的則在於漢化改革,首先是強制下令所有鮮卑人取漢姓,然後又禁止再說鮮卑語。

朝廷釋出正式政令:“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其年三十已上,習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加降黜。”

北魏孝文帝能做到的事情,張瑞也有信心能做到。

不是張瑞自覺比孝文帝更有才華,而是如今右將軍府推行漢化改革,沒有任何頑固貴族暗中作梗,橫加阻攔。

在統治涼州方面,右將軍府上下一心,全部致力於胡虜的漢化,不但有嚴刑峻法,亦有諄諄教導。效果必然會優於北魏,再現陳慶之口中盛景,實現衣冠人物盡在涼州。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