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吸引百姓返鄉,還有何人有所提議?”

裴潛建言道:“百姓返還故鄉一大難點在於並無積蓄,無以為生。某以為宜賜予各郡太守鹽引,使商人運耕牛、粟谷前往各郡換取鹽引。若有百姓返鄉,則官府供給其粟谷耕牛。勤耕積粟,以豐殖涼州。遠民聞之,必日夜競還。”

司馬芝回道:“君侯,若推行此政,涼州將成為巨大負擔,不但徵不到賦稅,還將減少整體鹽稅以及消耗大量府庫米糧。”

張瑞無比慶幸今年選擇了休養生息,否則戰事、徭役以及涼州巨大的負擔怕是能拖垮整個右將軍府。

隨後張瑞回道:“無妨,今歲本就選擇休養生息。財政投入,就算作恢復涼州生機,發展生產了。”

審配贊同的說道:“沒有重金投入,涼州很難快速恢復生產。待涼州百廢俱興,吾等將年年於豐收中取嘗。”

做出決斷後,右將軍府將對涼州傾注重資,促進涼州生產恢復。

審配繼續說道:“涼州從中平元年(184年)開始叛亂,至今已近十年。究其根源,乃是涼州豪強勾結羌胡,為害一方。借大勝叛軍、威震涼州之際,宜令各郡官員打擊世族,限制豪強。”

“審閣輔有何措施?”

“某以為應當直接乾脆,遷涼州世家大族於幷州、司州各郡。”

搬遷豪族並不是什麼不可接受的事情。

唐代名將薛仁貴出身的河東薛氏便是晉滅蜀後,被從蜀地內遷至河東的一支豪強家族。

東吳著名的吳郡四姓朱張顧陸,除了顧氏,其他三氏也是被遷至吳郡的。

搬遷豪族可謂是釜底抽薪之計,直接更換了豪族生存的土壤,能極大的削弱豪族影響力。勢力強盛,佔地廣袤的好處有所體現。

推行這項政策,最關鍵的一點在於中樞實力要十分強盛,強盛到豪族不敢舉兵叛亂。

張瑞思索了片刻,如今自己實力是否強盛?在涼州的優勢能否與晉朝在蜀地的優勢相比。

略一思考,張瑞果斷拍板推行。

關中與涼州一衣帶水,平叛的鐵騎從關中出發,一個月內能踏平涼州所有的豪強叛亂。就不信這些豪族敢頂著這種壓力發起叛亂。

更何況右將軍府大軍剛剛在涼州大敗十餘萬叛軍,聲勢如日中天,豪族若沒有瘋狂,斷然不敢在這個時間違抗長安政令。

“令涼州各郡太守推舉郡中豪強名單,將其一部分遷往幷州、司州各郡。一部分充實長安周圍長陵、霸陵、陽陵、高陵等縣。”

與乎州郡之豪傑,五都之貨殖,三選七遷,充奉陵邑。這是西漢時期著名的國策,憑此而極大削弱了地方豪強實力。張瑞便毫不客氣的套來用一下。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