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公孫瓚瓜分冀州的提議,張瑞不為所動。

歷史上公孫瓚剛開始南略冀州,韓馥就將整個冀州讓給了袁紹。

若幷州、幽州一同襲擾冀州,只會加快這一程序,使袁紹更迅速的上位。

袁紹一生大小戰事無數,可謂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直到在官渡一戰,出現內鬼,被曹操火燒烏巢,大將張郃、高覽又臨陣投降,才兵敗官渡。

過早的使袁紹掌控冀州,只會令其更快的擴張,極度不符合徵西將軍府的利益。

因為今歲徵西將軍府主力大軍都要調往涼州,一舉蕩平涼州及西域的所有羌胡叛軍。

不能放任各種胡虜蠻夷在諸夏土地上繼續作威作福。

這一點既符合徵西將軍府的穩固、壯大及利益,也符合張瑞的價值觀及人生追求。

驅逐胡虜,戮滅蠻夷,避免五胡亂華的慘劇,是張瑞最宏遠的政治追求。

所以對關東諸侯,張瑞都是採用外交、陰謀等手段予以限制、安撫。

為此,哪怕張瑞不喜歡麴義,其為人桀驁不馴,居功自傲,可還是表奏其為頂級大郡渤海郡的太守。

形勢如此,張瑞為公孫越分析道:“韓馥素性恇怯,若見我大軍壓境,會作何反應?”

公孫越想了想,回道:“應是據城而守。冀州谷支十年,以數萬大軍守城,吾等圍攻,縱數年間亦未必能下。”

張瑞搖頭,說道:“韓馥乃袁氏故吏,必會將冀州轉讓與袁紹。”

“哈哈……君侯何出此荒謬之言?”公孫越大笑著問道:“偌大冀州,富甲天下,豈會輕易與人?”

“那汝以為袁紹圖謀冀州否?”

“冀州富庶,韓馥無能,無異於小兒抱金過市。這天下強權,誰人會不覬覦?”公孫越語氣堅定的說道:“正因群狼環繞,我等才應果斷出手。合幽、並兩州鐵騎,南北夾擊,則無需數月冀州形勢可定。郡縣在手,其他人只能徒嘆奈何,此為先下手為強!”

張瑞眉頭緊皺,幽州完全不相信韓馥會將冀州轉增給袁紹,所以規劃與部署與自己完全相反。

袁紹就在等其他人先動手,從而逼迫韓馥倒向自己。這時候對冀州宣佈用兵,完全是在為袁紹造勢。

張瑞最後一次嘗試對公孫越解釋道:“既然知曉袁紹亦對韓馥虎視眈眈,何不等袁紹與韓馥兵戈相見之後,吾等再行出兵?如此既徹底斷絕了韓馥禪讓冀州與袁紹,又可攻敵不備。合我幽並兩州突騎,難道還需擔憂袁紹搶先佔領冀州?”

耐心的勸解還是沒能起到效果。公孫家若真能聽進忠言勸諫,歷史上也不會短短數年從威震天下墮落到日薄西山。

公孫越固執的著眼於韓馥匡怯可欺,此時出兵必然能輕易奪取大量郡縣。

張瑞懶得再同其辯解,說道:“韓馥大軍主力盡在魏郡鄴城,與河內、上黨咫尺之遙。今番總不能也要求我徵西將軍府先行出兵?”

公孫越見張瑞不再反對,立即起身,意氣風發的說道:“怎敢一直讓君侯麾下大軍死戰,而我等在一旁坐收漁利。此次我燕代銳卒,先行出兵,一路攻渤海、河間、中山、鉅鹿等郡。”

“若冀州大軍出鄴城,則我鐵騎於平原踏平之。若冀州大軍固守城池,則煩請君侯派輕騎擾其糧道。”

這種固執的盟友令人深感無奈。

見事已不可挽回,張瑞也沒有再多費口舌,只努力將損益控制到最低,極力拖延袁紹得到冀州的時間。

因而不容置疑的說道:“攻打冀州需在討伐鮮卑之後。在肅清鮮卑之後,我等再商議討伐時間,以免薊侯後方不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