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相邀圍獵冀州(第2/2頁)
章節報錯
鮮卑一族將為擅自徒居關內付出慘烈的代價。
聽完張瑞部署,公孫越眼神一亮。但猶豫了許久,還是起身說道:“如此部署,吾等實在受之有愧,佔盡便宜,實在無顏擔當盟友之名。還請君侯重新規劃,以示公允。”
張瑞擺了擺手,笑著說道:“無妨,若薊侯不出兵,鮮卑一心逃竄。吾等斷然不能盡誅其眾,與其讓彼輩逃往塞外,不如送與薊侯。”
這個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的年代,想指揮兩支分屬不同的大軍跨越上千裡精準聯合作戰,那簡直是在異想天開。
而鮮卑人又主要居住於靠近幷州的代郡、上谷兩地。所以戰事必然是以幷州鐵騎率先猛攻鮮卑為開端。
鮮卑戰敗後向東一路逃竄,橫跨兩郡,地廣數百里,幷州鐵騎不可能一路追擊到底。不僅浪費馬力,還要考慮政治影響。幷州鐵騎在幽州境內橫行四野,劉虞就算是泥人捏的也要怒髮衝冠了。
這批一路向東成功脫險的鮮卑精英及戰馬,最終都將成為公孫瓚大軍的戰利品。
雖然這些戰利品公孫瓚不參戰,張瑞也得不到。
但既然公孫瓚參戰了,卻輕而易舉便獲得這麼多戰利品,難免會讓人感覺不公。
人心便是這麼古怪。
張瑞是考慮政治影響,所以借花獻佛,拿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贈與公孫瓚,補償其與頂頭上司劉虞作對的名譽損失,以激勵其為盟約盡力之心。
但公孫瓚歷史上曾經斬殺劉虞,顯然公孫一族對名節之事,並不看重。因而公孫越笑著回道:“若君侯執意如此,那吾等只得卻之不恭。然請允我等分其所獲半數分與君侯,請君侯務必接受,莫要推脫。”
“卻之不恭。”白給的好處張瑞沒理由拒絕。
在談妥了張瑞的政治訴求後,公孫越正式談及結盟的政治規劃。
雙方都是一方諸侯,結盟不可能全是因為意氣相投,作為一種政治行為,更多的還是出於利益考慮。
公孫越說道:“吾等當初定立盟約之時,曾相約敬服王命,以綏四國,糾逖王慝(安撫四方諸侯,監督懲治壞人)。然冀州牧韓馥不敬天子,大逆不臣,屢次欲立大司馬劉虞為尊。”
“此舉實乃天下義士所不能忍,故家兄欲提燕、代之卒,銳鋒南下,誅滅逆賊。家兄特令某相邀君侯,一同出兵冀州。”
“誅滅逆賊之後,我雙方以漳水為界,漳水以北常山、中山、河間、渤海四郡歸我幽州。”
“漳水以南,趙國、魏郡、鉅鹿、清河四郡歸併州。中間之安平國,我雙方南北均分之。”
聽聞公孫越提議,張瑞莞爾一笑,這是劉備與孫權以湘水為界的翻版?
只是公孫瓚將事情想的也未免太過簡單了吧?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