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舉策問結束,就只剩下了最後一項,軍論。

軍論討論的是古今戰例的勝敗得失,今歲武舉考了兩個戰例。

分別是韓信的井陘之戰與趙括的長平之戰。

這兩個戰例有各共同點,那就是都糧草短缺,防守方貿然出擊,最後成就兩位軍神的不世偉業。

但經過與結果卻完全不相同,其中井陘之戰是進攻方糧草不足,韓信遠征千里,糧不足十日,結果防守方趙王貿然出擊,兵仙韓信背水列陣,以弱勝強取得空前大勝。

長平之戰則相反,是防守方趙軍糧草不足,趙括臨危受命,貿然出擊,被白起屠殺四十餘萬。

今日軍論,就是分析其中得失。

兵者,國之大事也,不可不察。

試問透過有限的軍事力量,百戰百勝能否以弱勝強,最終創造一個偉大的盛世?

張瑞的看法是可以,貞觀之治就是隻用了少量的軍隊打出了偌大的疆土,打出了大唐的赫赫聲威,造就了李世民天可汗的聲名。

同樣趙國名將李牧,在長平之戰後,也帶領趙軍一次次擊敗如日中天的秦軍。

但不曾想,除了幾名遊俠,幾乎所有考子都一模一樣的態度,堅定予以否決。

《孫子兵法》中的慎戰、不戰成為眾人一致的觀點。

尤其徐庶,觀點鮮明的表示,右將軍府壯大到如今這一步,並非靠戰爭打下的偌大疆域,而是靠政通人和,靠民心所向,靠眾望所歸。

就差總結出來,戰爭是政治的延續了。

認為孟侯從孟縣起兵,但經歷的戰事在亂世中並不算多,大規模的血戰應該也只有潼關一戰與西河一戰,各動用了近五萬的軍隊。

其他時間,大部分都是靠政治解決問題。

起兵時領了五百士卒、三千流民能在孟縣佔穩跟腳,是因為府兵制與均田制。

解決太原南方十縣,也是靠政治分化了太原王氏,靠稅制改革穩定了豪強之心。

至於河東郡戰事,更是民心所歸。白波軍被豪強百姓虐殺,甚至不得不主動找太原大軍投降。河東二十縣,十三縣舉城而降。幾乎白波軍一離開城池,身後城中的豪強與官員就高舉義旗。

其他河內郡是政治交換的條件,上黨郡是黑山校尉楊鳳認清現實安享富貴的籌碼,長安是漢軍校尉楊儒等人對董卓的叛亂,漢中郡更是漢中太守蘇固舉郡歸附。

哪怕以右將軍府軍威之盛,也是將戰爭放在了政治之後。

徐庶的見解,深得考官們認可。

劉從鈞則認為百戰百勝的背後必定存在一個政治清明,高效廉潔的官府,否則哪怕前方將領百戰百勝,也打不出一個盛世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