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有張遼及趙雲之勇,能辟易千軍。否則即便徐晃、裴儉這種校尉,也是居中指揮居多。

倒是遊俠經常舞刀弄棒,在這方面佔據了優勢。而典韋則是吃了騎術不精的虧,馬上廝殺非其所長,所以徐庶脫穎而出。

徐庶的脫穎而出,令張瑞心中有所展望。

歷朝的武狀元中,最著名的無疑是郭子儀。

出身太原郭氏的郭子儀,以武舉高第而入仕從軍,以朔方節度使的身份開始平定安史之亂,克復長安、洛陽兩京,擊敗吐蕃,威震天下,成為諸夏千古傳揚的名將。

或許整個漢末都沒有將領能到達郭子儀的高度,但武舉的出現,無疑使發掘這種人才成為了可能。

徐庶這種文韜武略的人才,正適合經過武舉而被培養成為名將,從而誘使更多的豪傑投身武舉,早晚有一日會發掘出一位類似郭子儀這種的不世出之名將。

歷經三天考核,武舉的武藝測試結束,典韋暫時位列榜首,劉從鈞緊隨其後,第三名的徐庶反而最有希望折桂。

因為隨後考核的軍謀是與武藝分數等同的大項,各佔武舉評測之半數。

如負重行軍、步射、騎射、馳馬奮矛等都只是武藝中的具體分項。

按公示的武舉典制,軍謀這一科也分策與論兩項。

策是考兵法,出自《孫子》、《吳子》及《六韜》。

策問有兩篇,今歲考的第一篇為《孫子兵法》中的第二章,作戰篇,“凡用兵之法……”

考子需完整答完後面的:“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並在其後標註解釋,考教考子是否能夠精通兵法。

第二篇則是《六韜·龍韜·軍勢》裡的“攻伐之道奈何?”

考子則需完整默寫出:“資因敵家之動,變生於兩陣之間,奇正發於無窮之源。故至事不語,用兵不言。且事之至者,其言不足聽也;兵之用者,其狀不足見也。忽而往,忽而來,能獨專而不制者,兵也”

並給出註釋。

策問這兩道題,不算難也不算容易。

之所以如此說,是因為對文科考子而言,這實在是不能再容易了。《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及《六韜》,三本書加起來也只有寥寥數萬字,如闞澤,蔡琰之類天才,只需要看一遍便能永記於心。哪怕普通士子,用心去記,一兩月亦能熟記於心。

《出師表》七百多字,後世普通學生幾節課的功夫就能背的滾瓜爛熟。三本兵法,用心去背,耗時近年,怎麼能也熟記於心。

但武舉中不少人都是手指比鐵杵還粗的猛將,如典韋、張飛這種,其本身端坐在桌案前讀書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更別提還要熟記於心,融會貫通,然後在今日全部寫於答卷之上。

所以當徐庶、劉從鈞等大批考子如行雲流水般一氣呵成答完時,典韋還眉頭高聳,咬著筆頭,一字一頓的思索著,連策問第一題的默寫環節都沒寫完。

同時答卷上的塗改痕跡,就像鬼畫符一樣,看得考官都直搖頭。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