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章忠烈慷慨,共同富貴(第1/2頁)
章節報錯
陳凡的文章彷彿振聾發聵一般,令張瑞再不迷惘。
這才發現,自己原來陷入了歷史價值誤區。
的確,荀彧、賈詡、沮授等人都曾力主挾天子以令諸侯。而曹操也的確透過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了壓倒性得戰略優勢,最終一統北方。
可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適合曹操,卻不一定就適合自己,不一定適合右將軍府治下。
難道自己就已經如此迫不及待,想要爬上那至高無上得九五之位?
張瑞握著試卷,興奮的起身。自己能取得如今恢宏勢力,靠的從來就不是天子威名,不是漢室朝堂。
而是一個個先進的制度,一條條嚴明的法紀。
靠的是三軍效死,憑的是文臣盡節!
自己若挾持了天子,日後還如何要求手下人盡忠死節?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想想曹魏,漢獻帝的感慨:“百尺竿頭望九州,前人田土後人收;後人收得休歡喜,更有收人在後頭。”
這就是必然的天命,也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造成的必然惡果。
如今,張瑞可以意氣風發,可以問心無愧的對著十萬大軍振臂高呼。
哪怕前方是刀山火海,這十萬大軍也能夠忠烈慷慨,一往無前。
因為,盡忠效死,乃是三軍將士的信仰。張瑞完全不曾有負任何人,不曾虧待任何將士!
彼輩生而盡忠,死亦無憂,張瑞會為每一個忠義之士,照料好後事,使其父母妻子皆富貴榮華,衣食無憂。忠義,就是其家族的榮耀,是其光耀門楣,妻貴子富的根本!
但當挾持天子,張瑞的一切言行都會變得名不正言不順。
自己靠不忠不義位極人臣,卻要部下保持忠義,前去赴死。
如何能讓人信服?
事實上,凡是靠陰謀詭計篡位奪朝的朝代,都絕口不談忠義。
曹魏高喊唯才是舉,卻不得不任人唯親,歷任都督皆為曹魏親族。哪怕夏侯惇一敗再敗,敗績無數,甚至被幾名降兵堂而皇之的在軍營裡劫持,卻依舊能高居大將軍。哪怕曹爽那種廢物,連幾根爛木頭都捨不得給一代名匠馬鈞,卻依舊能總督全國政務。
最後使得曹魏天下落於司馬氏手中,但司馬氏也是得國不正,背信棄義,當街弒君。後世司馬家的皇帝聽說祖先作為,自己都羞愧的以面覆床,感慨:“晉祚復安得長遠?”
皇帝的感慨可謂明見萬里,因為得國不正,所以晉朝一樣大封宗室親族,導致八王之亂,西晉末代皇帝死前極度屈辱,被分配去茅房拿廁蓋,最終還是百般屈辱後被毒殺。
另一個得國不正的朝代,自然是大宋。因為得國不正,所以極度防範,有北宋一朝,趙家不敢跟官員談忠之一字。
因為心虛,所以處處防範,重文輕武,極度分權。導致冗官冗政,積弱積弊。
結果靖康之難,兩位皇帝,無數妃嬪宮室被俘虜。皇帝屈辱的坦身參與牽羊禮,皇后、公主、妃嬪,在俘虜的路上便被小小的千戶所姦汙侮辱,為了爭奪女子,金兵甚至爭風吃醋,大打出手。
所以說,忠義輕佻,不可以君天下!
靠制度、靠律法、靠忠義取得天下,雖然步步堅信,但一路走來踏踏實實,能得到文武百姓得一致擁護。時機成熟,百官自然便會使用者張瑞稱公建國,進一步登臨至尊。
哪需要像曹操,為了稱魏公,都被群臣所反對,不得不大舉屠刀,甚至逼死跟隨自己數十年的至交好友荀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