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路線優勢,法正出現(第2/2頁)
章節報錯
首先看的是羊衜,這個時代,外戚永遠是一方勢力的重要助力,也是一位君主的死忠之臣,值得張瑞格外關注。
成功培養了羊祜這種千古名將的羊衜,才幹自然也是不俗,揮墨間立意沉穩,經營以勢:“治兵以討不賓;建學而延胄子。遂能開疆河右,抗衡強國。道由人弘,抑此之謂。秉至公以服天下,扶弘義以致英俊……”
這是一個堅定的地方諸侯派,主張穩固自身,經營勢力,開拓隴右,強化關中。透過整治軍隊,推行教化,招賢納士,最終一統天下。
雖然沒有特別精彩的內容,但勝在沉穩,尤其主張開拓隴右,深合張瑞之心。或者說,比較符合張瑞的歷史經驗。
大唐一統天下的戰爭之路便是在攻克長安後,迅速解決隴右一帶的軍閥,穩固了整個後方,然後才揮師東進洛陽,逐漸收復中原。
與大唐相比,張瑞有優勢,也有劣勢。
優勢在於,龍興之地的太原,李唐曾經一度失守,作為精銳腹地的整個河朔地區一片糜爛。但如今天下,沒有任何勢力可以威脅到張瑞最精華的郡國。
有雁門及長城在手,張瑞可以從容派兵整頓北疆局勢。無論鮮卑、烏桓、還是匈奴,都不敢像突厥一樣,大肆入侵關內。否則中原鐵騎的報復,足以讓其整個部族,徹底被碾為塵埃。
但劣勢則在於,益州並沒有像李唐一樣,立即投降,而是需要張瑞派遣大軍進去逐一收復。而且無論漢中還是巴郡,都是異族眾多,佔領之後也需要派官員認真治理。
張瑞雖然在大局觀上並不及荀彧、諸葛亮這種無雙國士,可以在紛亂局勢中一眼看出勢力前進方向,但重點在於,張瑞可以抄答案啊。
對著標準答案,去尋找類似合理的解決方案,這還是很容易的。
張瑞只會按圖索驥,做不到結合實際,因地制宜,但不妨事,有人才會。
只要找到這個人才,並將其方略拿出來,跟眾文武商量一下,一份後世標準答案,就完美切合了當下的形勢與實際。
看了片刻,張瑞還算滿意,便不動聲色的接著走動起來,繼續觀看其他士子的答卷。
連看幾人,張瑞皆面無表情,這當中有人主張討伐董賊,克服王京。有人主張匡扶漢室,掌控朝堂。
很顯然其中主張奉國家以討天下者居多。
這不僅僅是因為奉天子以討不臣更容易平定天下,還因為掌控朝堂後,受益最大的便是右將軍府治下官員。
挾持天子,把控朝廷後,右將軍府中官員,本來只能管一府的,立即就能管理整個天下。本來為高官的,能夠升為九卿高位。本來擔任縣令的,足以能擔任郡國高官。
至於把持天子可能揹負的罵名,這關他們一群基層官員何事。
後世只會罵曹操奸雄,有誰會罵荀攸、張遼是奸臣?
官僚階層顯然不會為了君主的名聲而損礙自己的利益。
看過數人後,張瑞在一名年輕士子身邊挺住了腳步,臉上終於神采奕奕。
因為答卷的首行,寥寥數字,就足以引起所有穿越者的矚目。
“殿試舉郎臣法正,年十七歲,系扶風郿縣人,由中平元年九月應縣試茂才,中平元年十月應郡試郎中,中平元年十一月應州試舉郎,中平二年二月應殿試。”
“令將三代腳色並所習經書開具於後。”
“祖父真,字高卿。”
“父衍,字季謀。”
“一習《春秋》,二習《梳律》,三習《孝經》……”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