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考題的公佈,所有士子都陷入沉思。

以服事殷與奉國家以討天下,雖然都是遵奉天子,但卻代表了兩種爭霸路線。

以此為論,顯然就是讓眾人寫出自己認為更適合孟侯肅清天下的一種路線。

這兩種路線同時也代表了所有人對天下大勢的看法。

那就是天下是否還猶敬天子?遵奉天子究竟能否在短短數年內,迅速一統天下。

這一觀點認知,將決定了這兩種路線孰優孰劣。

若認為漢室天命未失,只需討平一二不臣諸侯,餘下傳檄可定,那麼奉國家以討天下,無疑就是最優選擇。

眾人環思天下群雄,設孟侯誅殺董賊,遵奉天子,其他諸侯是否會敬服王命?

若孟侯下令,天下諸侯全部解甲,遣散軍隊。召袁紹、袁術、張燕、韓遂、公孫瓚、劉焉、陶謙、劉表、韓馥、劉虞等各方諸侯入京,這當中有幾人會果斷奉詔?

可以確認的是袁紹、袁術、張燕、韓遂、劉焉這五人絕不會奉詔。

公孫瓚、陶謙、劉表、韓馥這四人,可能會婉拒詔令。

環視天下,竟只有大司馬劉虞有可能會奉詔入京。

那逐一討平這些諸侯需要花費多少時間?

這麼長時間把持朝堂,架空天子,該擔負如何的罵名?

而若認為漢室天命已失,把持天子並不能傳檄而定四方,那奉天子以討不臣,就得不償失了。

選擇這一方針,前提必然是普天之下,皆敬奉天子,只要討平一兩個不臣服者即可。

若天下皆是不臣者,就會變成挾天子以令諸侯。

周天子雖貴,卻調不動七國諸侯大軍一卒。

所有人都能理清思路,究竟如何選擇,如何落筆,就只看眾人對天下大勢究竟是何看法了。

漢室自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開始,方有亂相。

中平六年(189年)靈帝駕崩,堪堪有朝堂不穩。

到如今,董卓進京,霍亂朝堂也僅有兩年。

著眼天下形勢,有人依舊忠奉漢室,安定一方,處世與兩年前沒有絲毫不同。

有人則聚兵割據,斷絕王命,自立一方。

亦有人大膽攻伐,誅殺刺史、太守。

天下究竟會何去何從?這是每個活在當下計程車人,都要思考的問題。

明日是恢復成兩年前的安穩局勢,還是激烈動盪,忽然間改朝換代?

隨著思緒逐漸清晰,陸續開始有人動筆。

每個考生都被下發了兩張稿紙,可以在稿紙上寫下自己的草案,然後再認真謄寫於答卷上。

學子們奮筆疾書時,張瑞也開啟了殿試座位名冊,開始尋找自己感興趣的人物。

拿著硃筆,在名冊上面依次圈出,然後開始對著名冊逐一下去視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