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丁憂這種突發假期,漢室還有一些節假也包含在固定的休假制度內,如“冬夏至之日,不省官事,故休吏”。

“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

“日夏至,禮亦如之”、

還有伏日,因為萬鬼出行需避之,也成了假日。

至於立春日、臘日則是祭祀之日,朝廷百官亦不問政務。

這麼多假期,張瑞不希望官員同自己一樣宅在家裡,至少也要出去逛逛,消費一番。

因而對此做出了一點調整,說道:“孤麾下假日,逢春節休沐八天,逢清明休沐三天,逢夏至、冬至休沐一天,逢端午休沐一天,逢孤生日休沐三天,逢中秋節休沐三天。”

成書於兩漢的《周禮》便已經記載了,先秦時期“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等活動。發展到如今,又形成了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養老,賜以雄粗餅的活動。

所以中秋節已經有了雛形,張瑞便乾脆以政令的形式將其定下。漢代以孝治天下,中秋敬老、團聚成為重要節日十分符合情理。

除了中秋節,這其中最自戀的當然是張瑞生日前後休沐三天。但若張瑞能做到山河一統,那設定個國慶日就顯得很正常了,畢竟後世國慶可是足足放七天。

“逢以上節日,官員、胥吏、手工業者、庸人等皆休沐,且薪酬照領。需繼續工作者,薪資三倍給之。節日期間,取消宵禁,市不關門,坊不禁閉。禁酒令過後,百姓可隨意聚集,暢飲美酒。”

歡慶佳節,不僅僅是休沐那麼簡單。節日期間的商機與娛樂,也是吸引百姓一起歡慶的重要因素。會順利吸引大量氐人參與其中。

當氐人說漢話、穿漢服、過中夏之節、用中夏之禮、居住漢室郡縣、同樣繳納賦稅,張瑞很難想象氐人會因為什麼原因而掀起反叛。

教化成功與否只能等逐步實踐來檢驗了。

但可預見的收穫卻著實不小,民部中郎司馬芝讚道:“收氐族百萬之民,足設二十餘萬戶,徵雄兵三萬餘,吾等實力將愈發昌盛。”

三萬步騎。

提到這五個字,張瑞彷彿就看到了金戈鐵馬,看到了大漠萬里黃沙。

待將來功成之日,徵西將軍府治下大軍就多達十餘萬。

十餘萬精銳步騎在冷兵器時代便已經足夠興師滅國。

大唐貞觀之治,李靖、張公謹、柴紹、薛萬徹等領兵十餘萬遠征突厥,一戰便滌盪北疆清明。

而在漢末,一戰能出動十餘萬步騎,且戰而勝之,便已能夠決定天下形勢。

不過這個亂世徵募十萬大軍並非什麼難事,難的是如何維持這支大軍的供給。

糧食,切實決定著民生、軍事、外交等方方面面。

張瑞關切的問道:“如今冬麥已種,民部可有統計良田規模?”

司馬芝從袖中取出一份冊文,說道:“某今日來正欲與君侯匯稟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