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種田種田(第2/2頁)
章節報錯
“哦?且為孤詳細敘述一番。”
“大陵縣今歲收麥三十萬石,官府已購買其中二十萬石作為種糧,平價貸給各郡縣百姓,不收取利息,只需在納稅時還上即可。如此從六月至十月,歷經五個月,方才將種糧分與各郡縣百姓。”
“今歲大旱,百姓種粟得糧僅一石餘,而大陵縣百姓種麥卻得三石餘。有此對比,各地官員、百姓皆對種麥熱情高漲。”
“北起雁門,南至大河,東連黑山,西抵關中。八郡上百縣近三百萬百姓,盡種冬麥。”
張瑞抬手打斷司馬芝敘述,說道:“各郡戶籍與田畝可有具體名數?孤對雁門郡、上黨郡、西河郡之類新納郡國目前形勢頗為好奇。各郡百廢待興,歷經一年休養生息,情況如何?依舊需長安賑濟,還是已能上繳賦稅?”
司馬芝拿著冊文稍微整理了片刻,對張瑞說道:“如此,某請為君侯自北向南逐一介紹各郡詳情。”
“可。”
“最北方之雁門郡,領縣十四,有戶兩萬三千八百,口十萬九千餘人,田兩百零四萬六千畝。”
張瑞皺眉,問道:“雁門郡人口怎不增反減?”
“巔峰時期雁門郡有戶三萬一千,口二十四萬九千。然經歷熹平六年漢室三路討伐鮮卑失利,雁門軍民便飽受戰爭創傷,生民死傷慘重。故雁門太守郭府君多年修養生息,人口勉強恢復十餘萬。”
“君侯所言不增反減,便是對比此時戶籍。然及君侯出任幷州牧,牧民一方,遷匈奴於雲中,又令胡虜蠻夷牧羊於塞外。各部胡虜便經常抄掠為資,劫掠雁門。雁門百姓恐復現十餘年前軍民死傷慘重情況,因而紛紛避禍於太原。”
張瑞咬牙,說道:“待來年氣溫稍微回升,某必揮師北伐胡虜,肅清北疆。爾繼續講其他郡國。”
“雁門南方之西河郡,已設立六縣,安置歸化匈奴及受災難民功五萬七千戶,二十七萬八千人。開墾荒田八百八十三萬畝。”
“良田遠多於戶籍數,可是有屯田?”
“大約三百萬畝。”
張瑞思考了片刻,問道:“及明年春耕種粟能安排多少百姓?”
“冬季嚴寒,茅屋搭建緩慢,最多再安置兩萬戶,十萬人。”
目前看來,明年雁門便已能夠提供穩定賦稅。
西河郡則顯然還差距很多,還有近半的災民沒有安置,至少要到後年才能上繳賦稅。
繼續向南的太原、河東、上黨、河內才是重中之重,是徵西將軍府的精華腹地。
張瑞精神一振,期待司馬芝能彙報一個令人振奮的資料。
司馬芝面露笑容,對著冊文從容唸到:“再向南乃是太原郡,作為主公起兵之地。太原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農業發達、工商繁盛,共同鑄就太原富庶繁華景象。”
“太原領縣十八,共有戶籍十三萬三千,口七十三萬一千餘人。開墾良田一千兩百三十萬畝。且太原新修池陂七處,使所有良田皆受水利灌溉,能極大減免寒災損失”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