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十萬士子赴考(第2/2頁)
章節報錯
野蠻黑暗的大清,民間識字率尚且高達百分之十,很難斷言大漢的識字率與之相較孰高孰低。
在張瑞強制普及教育之前,進學多靠百姓自願。這是因為察舉制這種選官制度不看出身,只要透過了經學考試就有入仕的機會,這就極大地激發了平民子弟讀書的熱情。
但張瑞一直將德皇腓特烈·威廉三世的經典名言奉為人生至理:“正是因為貧窮,所以要辦教育。我還從未聽說過一個國家是因為辦教育而辦窮了的,辦亡國了的。教育不僅不會使國家貧窮,恰恰相反,教育是擺脫貧困的最好手段。”
哪怕條件艱苦數十上百名大小孩童只能分到一個教習。哪怕物資不足,教習不得不以沙盤教授懵懂稚子識字,徵西將軍府治下還是強制普及了教育。
不要瞧不起這種簡陋的教書方式,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享譽千古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幼時家貧,便是用沙盤當紙,用蘆葦稈代筆,跟隨母親讀書認字。最終學業有成,考中進士,位列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兵部尚書。
教育一事能否成功,只看決心,而從不在於條件有多優渥或者有多艱苦。
條件之艱苦者比比皆是。歐陽修母親畫荻教子,孫康、車胤囊螢映雪,匡衡鑿壁偷光,無不是貧苦人家努力向學的典範。甚至羊續三子,羊秘、羊衜、羊耽亦皆是自幼家貧、面黃肌瘦,不得不且耕且讀,最終分別位列曹魏京兆尹太守、曹魏上黨太守以及曹魏太常,迎娶辛憲英。
論條件之優渥,人類有史以來,沒有任何國家能與米帝相提並論。然而坐擁無數財富的米帝,卻教育糜爛,基層百姓文盲率節節攀升,少年犯罪率屢創新高,反智言論層出不窮,震驚世界。
在張瑞的一意孤行下,教育被強制普及,使徵西將軍府治下的識字率再提升一截。即便整體仍不及唐宋,亦絕對超過了大清。
所以今歲文科武考兩項湊齊十萬人,也符合情理。只是不知道透過武考的豪傑們,究竟會有多少人折戟於兵法軍論。
這可能是人生中最遺憾的事情了,一身勇武盡得縣中父老驚豔與認可,卻因為斗大的字不識一筐,最終不得不面對考官遺憾的搖頭。
相信今歲武考過後,民間向學之風將會更加興盛。
當從軍、選將、從政、出仕等等一切出人頭地的途徑都需要識文斷字,民間百姓必然會對學習蔚然成風。望子成龍,乃是每個諸夏父母刻在骨髓裡的信仰。
後世父母無不希望子女考上大學,那麼當今的父母就會以同樣的態度來督促子女。
而且官府可不會像後世那麼溫和,一再的溫言相勸。子女肯進學的管餉飯,不肯進學的,則父母直接杖刑二十。
別說是漢代這個以孝治天下的朝代,即便是後世,再混賬的孩子,也不敢害得父母被拖到大庭廣眾之下,兇狠毆打二十下。
自古小杖則受,大杖則走。杖刑用的全是大杖,被杖刑二十下,父親尚有可能忍住,作為母親絕對痛苦難當、涕淚橫流。
這種情況下,哪個熊孩子敢不進學,能被父老鄉親指指點點一輩子,永遠抬不起頭來。
正是有這麼多前人、後世普及教育的手段共同作用,才有徵西將軍府治下十萬考生赴考。
張瑞可以豪情萬丈的斷言,自己麾下人才底蘊之深厚,天下諸侯皆望塵莫及。
即便四世三公的袁紹亦無法媲美。
這是人才選拔制度、是百姓民心、是政令法度的全方面優勢。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