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十萬士子赴考(第1/2頁)
章節報錯
武考與文考的時間被安排在同一天,以免出現一個人同時參加文科武考,導致錄取的名額不足。
在具體時間上,武考時間會比文考延長三天。
前三天考教武藝,第四天考教軍略兵法。
若是透過了考試,在下一級科考的選擇上卻可以自由抉擇。
文考過了縣試,若是對自己勇武有信心,郡試完全可以參與武考。
同樣,若武考過了州試,認為自己學識過人,殿試中也可以參與文考。
文科武考成績互通,最適合的就是辛棄疾這種“文能作詞千古傳唱,武能躍馬揚鞭抗金”的超級猛人。
在徵西將軍府習文尚武的風氣下,必然會有豪傑才俊演繹一出“文能執筆安天下,武能馬上定乾坤”的絕世風流。
今朝是徵西將軍府成立以來規模最宏大的一次科考,對此張瑞頗為關注,問道:“今歲科考人數幾何?”
蔡琰回道:“良人麾下八郡,上百縣,文科武考人數接近十萬。”
近十萬人?
這規模著實令人震驚。
不過略微思索了片刻,張瑞覺得也在情理之中。
如今徵西將軍府治下人口近三百萬。又強制推行教育,識文斷字者大幅增加已在意料之中。
張瑞最近閒來無事,在蔡琰的陪伴下讀了一本《四民月令》。
《四民月令》是本朝名士崔寔創作的敘述一年例行農事活動的專書。
張瑞則更多是當傳記在讀,領略大漢的風土人情。
《四民月令》詳細記錄了豪強莊園地主經營的家歷。種植作物廣泛;牲畜種類多;手工業包羅永珍;紡織業;製造業;學校等,自給自足,閉門位市。宗族、親戚、賓客提供勞動,也是武裝力量。
其中最令張瑞詫異的是,早在張瑞強制普及教育之前,《四民月令》便詳細記錄了豪強莊園內所設鄉村學社的詳情。其教育理念非常之先進,深度切合當下社會的農業生產力。
教學時往往會避開農忙季節,“貧子冬日乃得學書”,確保了普通百姓極高的入學率。
除了豪強莊園主興辦的鄉學以外,這個時代重隱士的風格,導致私學極為昌盛。
大量名士如司馬徽、荀淑、王烈、鄭玄等人皆不願出仕,選擇隱居一方,教書育人,德化百姓。其中的荀淑開創了鼎鼎有名的潁川書院,王烈有弟子上千人,鄭玄有門徒數千人。
正是有這些人教化一方,才使得漢末三國豪傑層出不窮,人才璀璨輩出,成為諸夏曆史上最耀眼的時代之一。
因而有漢一代,百姓如果想進學,門路甚至比後世某些朝代還要方便,至少要比大清文風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