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基層士卒只認張瑞政令,那些想叛變的將領就只能夢中想想,一旦付諸實踐,就會發現他手中的軍權就像是建在沙子上的大廈,傾倒只在瞬間。

裴潛恭敬頷首,確認這一點不容挑戰。然後為張瑞解釋道:“並非大舉徵召豪俠進入軍中,而是擇其精銳進入軍中?”

“有何不同?”

“士可舉孝廉為官,俠亦可憑悍勇為校。此般制度則可選遊俠中精銳,充入軍中。”

裴潛的見識還是有時代的侷限性,不過倒也的確給了張瑞很大啟發。

舉孝廉一類察舉手段,治政最多危害一縣。若套用到軍中,一位高官舉薦上來一位懦夫,那就不知道有多少人要戰死沙場了。

相比較而言,張瑞還是更傾向於科考類手段,比如武科。

武舉在歷史上一直不溫不火,可能跟歷朝歷代重文輕武有關。

但漢代不同於後世,不說多豪猾之民,民風剽悍一事。僅是士人便不同於後世文弱書生,皆膽氣雄壯,苦練君子六藝。

君子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

射與御在周朝時是射箭與駕馭戰車,但到了漢朝就多指騎與射。

這也是為什麼所有人印象中的文臣,糜竺以善騎射出名,賈詡親自操刀上戰場廝殺。甚至赫赫有名的司徒王允,都以霍去病、衛青為榜樣,自幼苦練文武,親自披掛上陣,率重兵討伐豫州黃巾軍。

這種民風民俗下,張瑞覺得自己一旦開了武考。

怕是整個民間都能歡欣沸騰了。尤其熱血激昂的年輕人和遊俠,能把自己吹成當世聖人。

有不長眼的再言辭對張瑞有所不敬,恐怕真的會被遊俠活活打死。之後的結果必然是這位行兇的遊俠名揚郡縣,無數人主動幫其贖刑。漢室民風之剽悍,已經可以預見。

關於武舉,張瑞認真思慮了許久,對裴潛說道:“孤欲開武科,例同文科。”

裴潛問道:“主公有何示下?”

“首要之務,便是事關何人能參與武科!宜宣示郡縣,必身家清白方可。凡曾作奸犯科者,一律不予準考。念遊俠多曾有罪,故今歲網開一面,只在孤治下不曾殺人、**、放火者皆可。”

裴潛神情一震,撫掌讚道:“若有此法令,將大幅改善郡縣治安。日後遊俠一輩在暴起犯罪之前必將有所思慮顧忌,彼輩有大志氣節,不畏嚴刑酷法,卻必憂慮自身前途名節。”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