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確定了考生只要身家清白即可參與武科以後,便要定下考試形勢。

後世武科流程是先之以謀略,次之以武藝。將軍事謀略置於個人驍勇之上,如果在答策的筆試中不及格,便不能參加武試。

但這種流程在漢末卻並不適宜。若張瑞直接照本宣科,等於是將幾乎所有遊俠都堵在了科考之外。

因為漢末的文字、兵書普及率極低,絕大部分的遊俠都目不識丁,更遑論兵法。

若一項制度在一開始就將大部分應試者堵於門外,那民眾就會自方用腳投票,使之形同虛設。

所以張瑞決定先考武藝,再考謀略。

這種流程在漢末有一個獨一無二的優勢,那就是士子們亦是孔武有力,技藝不凡,未必便弱於一群遊俠。尤其將門子弟、良家子,這些身家清白的年輕人只因不欲與豪俠呈匹夫之勇而已。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裴儉與蘭陵王,皆是相貌丰神俊秀,驚豔當世。這種斯文公子騎射武藝、膽識氣度、兵法韜略全是卓爾不群。

所以完全不必擔心有文韜武略者會折戟於武藝考試當中。這種優勢是後世文弱書生完全無法比擬的。

待豪傑、遊俠透過了武藝考試,便要面對謀略兵法的考教。張瑞相信那些成功透過武考,有大志氣節的遊俠,必然不會退縮,反倒會因此而發奮讀書。便比如吳下阿蒙,呂蒙士別三日的故事。

在理清思緒後,張瑞裴潛吩咐道:“自今歲科考始,分縣、郡、州、殿四級應試。過縣試者為茂才,可為縣吏。過郡試者為舉郎,可為郡吏縣官。過州試者為郎中,可為郡官州吏。縣長、縣令、太守皆需過殿試,進士出身方可。”

“文科、武科不分貴賤、可互動參與,過武科州試者,亦可參文科殿試。反之亦然,過文科殿郡試者亦可參武科州試。四級盡然。”

文科、武科交叉應試,是後世皇帝望而興嘆的一項政令。帝王將相們雖然清楚,文武交叉才能各得展其所學,文武兩途,皆得真才。

但重文輕武的風氣已成,文科士子數百年亦未有幾人會去武科應試。

所以後世出將入相的人才再難一見。

如今張瑞正處於民風剽悍的漢末,是為數不多的歷史視窗,可以形成文科武考的局面,自然不會錯過。

裴潛問道:“然武科主公欲如何設項?”

“武科分四級兩類。四級即縣試、郡試、州試、殿試四級。兩類即武藝,軍謀兩類。”

“武藝考騎射、步射、舞刀、舉石、開硬弓、馳馬奮矛及負重行軍。”

“軍謀分策二篇、論二篇。策出《孫子》、《吳子》及《六韜》。論出戰例,以著名戰事因何勝負為論。”

“詳細內容如騎射幾箭幾中得分多少,開幾石硬弓加分幾何,由君與兵部中郎王凌相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