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與苻堅極似,乃思前秦教化百姓(第1/2頁)
章節報錯
漢末劉熙所作《釋名釋飲食》記載:“酪,澤也,**所作,使人肥澤也。”
說明早在漢代,諸夏、胡虜便已開始將馬奶、羊奶、牛奶製作成乳製品為食。
上百萬只羊,盡皆屠宰,只能解一時之困,圈養起來卻能提供源源不斷的食物。
張瑞作為一個後世人,還是比較傾向於這種可持續發展路線。
對賈詡吩咐道:“再從牧民中挑選一批忠厚勤勞者,專司牧養羔羊。每日皆收集羊奶,製成乳酪為食。”
羊身上財富很多,除了羊奶,最珍貴的就是羊毛和羊絨了。
羊絨是珍貴無比的紡織材料,有軟黃金之稱。
但可惜這種羊絨一般只有山羊身上才有,一般羌人、氐人等活躍在高原、深山中的部落會多養山羊。
在匈奴部落中的這百萬餘隻羊,全是綿羊。
綿陽不產羊絨,只產羊毛。在紡織難度上有天壤之別,多用來織毛毯打毛氈。蘇武在北海苦難時,就靠吃毛氈為食。
張瑞確定羊毛可以用來織毛衣,便繼續吩咐道:“逢羊脫毛之際,亦令其收集羊毛,洗淨除垢後收入府庫,以售百姓紡織毛毯、毛氈。另傳令科學院,研究羊毛織衣之術。”
關於織毛衣,張瑞其實是見過的。甚至後世很多心靈手巧的女大學生,都能為男友手織毛衣、圍巾、手套等。
張瑞作為一隻單身狗,並未享受過如此待遇。因而十分豔羨的關注過同班女同學紡織毛衣。
無非是幾根細長的針棒,對著幾根毛線勾勾繞繞。連胡族都能將羊毛編成毛氈,沒理由諸夏不能稍加改進織成毛衣。
正好在畫板之前,張瑞便手畫一張棒針,說道:“令科學院打造此棒針,長約半尺,粗約半寸。懸賞百姓,能以棒針織線成衣者,孤賞錢百萬。”
諸夏女子心靈手巧,只要張瑞能為其點名方向,勢必會有人達成目標。
織毛衣不會比編毛氈、編竹筐難上多少。
這一點張瑞充滿了信心。
便將目光轉向了山羊絨。羊絨哪怕在後世亦是珍貴的紡織材料。
如今卻在羌族人手中白白浪費,張瑞立即動了心思。
小冰河時期,氣溫逐漸變冷,歷史記載的淮河第一次結冰就發生在漢末,曹丕至廣陵檢閱十萬徐州、揚州大軍演習時。
值此時節,若能發明羊絨大衣,必定能活無數諸夏苗裔。
寒災面前,眾生平等。其他胡虜在寒災中死傷無數,諸夏苗裔卻因羊絨、羊毛大衣而死傷減少。此消彼長,就等於在壯大華夏。
因而張瑞問道:“馬超對羌族、氐族戰事如何?”
賈詡面色凝重,回道:“某正欲與主公言此事。馬超率一千精兵,掃蕩司隸、益州交界之處,攻破氐人部落三處,羌人營寨兩座。每戰皆有繳獲,共俘虜氐人近千,羌人兩百餘。如今依舊在群山之間高歌猛進。這俘虜之夷狄,送歸長安,平白增加糧食消耗。”
關於氐人,張瑞略有好感。
這個民族善農耕,又不像羌族一樣桀驁狂暴,動輒叛亂。
在曹丕時期,氐人在關中廣泛活躍,恢復生產,十分溫順。
但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戎狄志態,不與華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