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鄭國渠之利(第2/2頁)
章節報錯
設想五萬人所產糧食就抵曾經十萬人曾經的勞碌與消耗,那此時投入六萬人參與農業生產,多出的一萬人所產糧食不就是社會積累的財富嗎?
“關於提高農田產出,賈逵有何提議?”
“其主張有三,第一大力興修水利灌溉,重新修繕鄭國渠。”
張瑞不禁莞爾一笑,這可真是對得起賈逵歷史上“賈侯渠”的稱號。歷史上賈逵擔任豫州刺史期間,興修水利,鑿通運河二百餘里,便利民生,方被冠以“賈侯渠”之稱。
如今他不在豫州搞基礎建設了,卻跑到關中打起了鄭國渠的主意。
“他對鄭國渠有何想法?”
事關鄭國渠,荀興也得對著卷宗仔細比對,回道:“戰國末年,秦國以鄭國渠灌溉田畝四萬頃,先秦以來一頃皆為五十畝,即鄭國渠灌溉之田多達兩百萬畝。史書中言,此渠用注填淤之水,溉澤鹵之地.意為用含泥沙量較大的涇水進行灌溉,以增加土地肥力。畝皆收糧一鍾。一鍾即六石四鬥。然涇水一石,其泥數鬥。朝廷歷經羌族戡亂,無力疏通,使鄭國渠大面積堵塞,能用者只有其中一段。”
聞言張瑞端茶的手臂都顫抖了幾下,連忙放下茶杯,關切的問道:“畝產多少?”
“據《史記》、《漢書》記載,鄭國渠灌溉之田,收皆畝一鍾。即畝產六石四鬥。”
張瑞深吸了口氣,轉身看向身後的參謀,問道:“河東、太原之田畝產是多少?若孤沒有記錯,為畝產一石至一石半?”
趙豐立即躬身回答道:“主公明察秋毫,的確如此。尋常田地按精耕程度,產量從一石至一石半不等。水利灌溉發達之地,或能接近兩石。及主公大力推廣曲轅犁、鋼鐵農具,郡縣大興水利,今年畝產必能超過兩石。”
尋常田地產量才一石半,頃遭禍亂,畝產就跌到一石以下了,即便自己大力提高生產力,畝產也不過兩石左右。這跟畝產六石四鬥,足有三到六倍之差!
要知道畝產六石四鬥還是以前的產量,只因為鄭國渠引涇水灌溉,增加了土地肥力,並未改變耕作方式。一旦使用上曲轅犁和鋼鐵農具,產量還能繼續提升。
按畝產量七石算,兩百萬畝良田就能收穫一千四百萬石糧食。
一千四百萬石糧食!
合太原、河東兩郡府庫也只有一百六十萬石糧食。這還是有鹽引開中法收割天下財富的原因。
而照料這兩百萬畝良田卻只需要兩萬戶人家。
也就是說長安一個縣,兩萬戶人家的產出能抵太原、河東兩個郡十四萬戶人家。
然而整個太原的戶籍都沒有十四萬戶。
太原徵兵一萬八千人,以七戶出一兵算,才有十二萬戶人家。
一城抵一國,毫不誇張。
張瑞深吸了口氣,鄭國渠的修繕勢在必行!
“賈逵對整修鄭國渠有何提議?”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