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如袁紹所料,率兵趕來的是奮武將軍公孫瓚。

幽州軍共出動徒卒兩萬,鐵騎六千。

這位白馬將軍嫉惡如仇,對異族更是深惡痛絕,在這方面,與張瑞深有共鳴,所以自駐軍河內以來,張瑞與這位白馬將軍甚為交情密切。

而且與歷史上的反目成仇不同,公孫瓚與袁紹亦頗有共同話題。

二人都十分瞧不起自己頭頂上的州牧。

公孫瓚覺得劉虞婦人之仁,袁紹覺得韓馥素性恇怯。

所以袁紹很快便將公孫瓚拉入同盟,導致河內諸侯共推袁紹為盟主,上表其為車騎將軍。

酸棗諸侯那邊卻發生了混亂,有人慾推薦大司馬劉虞為盟主,有人慾推薦後將軍袁術為盟主。

但曹操、張邈、張超、陶謙都力薦袁紹,最後算上河內諸侯,支援袁紹的各州守相多達數十人。

於是袁紹算是名正言順的合幽、並、徐、兗、豫等數十郡守相,歃血為盟,正式誓師。

此時在河內已雲集了十餘萬大軍。

分別是袁紹所部三萬人,張瑞所部三萬一千人,韓馥所部三萬三千人,公孫瓚所部兩萬六千人,王匡所部一萬五千人,楊鳳所部兩萬人。

以及各路諸侯一路收納的投軍豪傑三萬餘人。

有這種規模的部隊在河內,必然不能裹足不前,否則糧草供應都是一個巨大負擔。

在袁紹登壇盟誓的當天,一眾諸侯便坐在一起部署作戰方案,這方面作為盟主的袁紹顯示出了極高的軍事素養,在排兵佈陣方面安排的無人能質疑。

諸侯各部要輪流出戰,每日都征戰不息。

孟津關與小平津關下血流成河。就張瑞所見,交戰初期,聯軍士氣正盛,並無消極怠站的態度。

在河內開戰之後,酸棗聯軍亦開始向西開拔。

先鋒是河南尹朱儁,這位漢末名將帶領上萬部眾、家丁一路征伐,連克數縣,一路攻至滎陽,才被中郎將呂布擋住了鋒芒,雙方大戰於滎陽境內,生民死傷無數。

鏖戰期間,張瑞所部軍兵亦曾猛攻孟津關兩次,死傷上千名精銳軍人。

河內聯軍展現出的強大攻勢著實驚到了守關的都尉,那種日夜不息的猛攻,像是下定決心,全軍必克兩關。

兩名都尉不約而同的派出信使前往洛陽請求援兵。

董卓收到信後,詳細比對,發現二人描述的情景相似,河內聯軍的確在猛攻兩關。

便將手中不多的機動兵力抽調出了一部分增援到兩處雄關。

這種雄關,在冷兵器時代想要靠人力強行攻破,消耗的人力就是一個天文數字,完全在一支軍隊可承受傷亡範圍之外。

猛攻數日後,袁紹便召集眾諸侯,議事,說道:“如今兩關又得援軍,短期內難以攻破。諸位皆當世英傑,可有何良策?”

兩關之戰,確實是打疼了所有諸侯。最精華、最嫡系的部隊就那樣白白折損在毫無希望的攻城之戰中,誰都不想再繼續下去了。

這時候哪怕隨便換一個稍微可行的方案,眾人也會贊同,實在不想在兩座雄關下繼續血肉消磨。

於是張瑞抓住時機,說道:“關於渡河,某麾下參謀有一提案。雖必然導致折損慘重,但卻必能見效,使大軍渡過黃河。”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