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內的使節奔走不斷,義師連綿於路,一面一面的旗幟向著河陽彙集,火熱的氛圍即便在寒冬中亦不曾有稍減。

在河陽南方几十里的洛陽城內卻一片愁雲慘淡,百姓民心惶惶,不斷有人拖家帶口逃離洛陽。暴虐的軍人趁機姦淫擄掠,甚至就在馬路中央便敢上演一出又一出的暴行。董卓治下幾乎淪為人間煉獄。

而當此時節,自領相國的董卓卻陷入迷惘、混亂當中。

嫡系將領與士人朝臣吵得不可開交。

偏偏董卓聽起來又覺得哪方都很有道理。

部將胡軫言辭激烈,說道:“如今鷹揚賊首掀起叛亂,京師人心惶惶,當派兵嚴管城池,設立宵禁。嚴禁百姓逃離,否則會導致軍心散亂。”

侍中周毖則正氣凜然的反駁道:“如今州郡皆叛,正是需要凝聚洛陽人心之時,若派兵嚴管城池,軍人必然趁機騷擾百姓。失去洛陽百姓之心,明公欲憑何對戰數十萬叛軍?”

議郎何顒則言辭懇切,說道:“且洛陽城中百姓數十萬,若皆將其滯留在城中,豈不白耗軍糧?讓百姓逃離,亦可使心懷不軌者趁機離去。以免將來大戰關鍵之時,其在城中作亂。”

中郎將董越破口大罵:“心懷不軌者便是爾等這些誇誇其談的名士。爾等獻計拉攏士人,結果士人赴任以後紛紛叛亂。爾等勸諫安撫袁紹,結果袁紹率先響應鷹揚狗賊!”

議郎何顒大笑,說道:“何其荒謬,率先響應鷹揚將軍的非是蓋元固?爾等不敢與鷹揚將軍為敵,非要遣使去太原解除鷹揚將軍兵權,結果逼反鷹揚將軍。這是爾等所獻之計否?怎只能允許爾等計謀出差,便不允吾等幕僚有失?”

董越被嘲諷的啞口無言。

董卓愈發迷糊。

因為張瑞的出現,搶了袁紹起兵的風頭。

所以董卓並沒有將怨憤撒到周毖、伍瓊、何顒身上。

導致士人階層一直鼓吹起兵的根源在於董卓派系將領要解除鷹揚將軍兵權,才導致了對方起兵。

一批又一批的名士向董卓諫言,斬殺提議的董越,以平息鷹揚將軍之怒,從而使對方罷兵。

就如同歷史上景帝削藩,導致七王之亂,景帝便殺了主張削藩的晁錯,使七王失去清君側的大義。從而平定了叛亂。

董卓曾經認真考慮過這種提議,要不是董越跟他是同族,早就下手了。但關鍵時刻,弘農王的郎中令李儒上書給董卓,陳述了歷史詳情。

景帝誅殺晁錯後,七王之亂並未平息,卻使景帝揹負刻薄寡義之名。

董卓乃止。

氣的朝堂重臣紛紛彈劾李儒,罵其背主弒君,非人子,該誅滅九族。

並一再向董卓諫言,不論鷹揚將軍府是否退兵,殺了董越,都能使對方失去清君側的大義。

董卓派系諸將則力挺李儒,紛紛舉薦其為侍中。

董卓不知該如何是好,結果一向軟弱的漢獻帝忽然發力,堅決不允。

董卓這才想起來,自己頭頂還有個皇帝。

鷹揚狗賊打出的清君側口號,清除的壓根不是他董卓身邊的奸賊,而是皇帝身邊的奸賊。

於是董卓幡然醒悟,這些名士一直在給自己灌迷魂湯。

可是就連袁紹都分不清手下謀士截然相反的各種意見,董卓就更分不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