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勢力,哪怕再蒸蒸日上,主君再英明仁厚,也會有人心懷不滿。

大概就像武俠故事裡最常見的一句話,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江湖。

黑山軍也不能逃過這條定律,眾達百萬人的黑山軍是由大大小小數十近百部隊伍組成的。

僅史書記載的賊帥就有左校、郭大賢、於氐根、青牛角、張白騎、劉石、左髭丈八、平漢、大計、司隸、掾哉、雷公、浮雲、飛燕、白雀、楊鳳、於毒、五鹿、李大目、白繞、眭固、苦哂、羅市等數十部。其他小帥更是難以勝數。

人一多,人心必然就會複雜。

張燕作為名義上的黑山之主,無論如何公允,都會損害一部分人的利益。

除此之外嫉妒、性格不合、謠言等都會引起很多人對張燕的不滿。

張瑞只要能舉起反對張燕的旗號,就必然會將這些人聚攏在身邊。

在將來與張燕的作戰中,不求這些人全部發揮作用,但哪怕有一位渠帥,在某個重要節點發起了叛亂,就會導致張燕全域性部署出現重大漏洞。

這就足夠張瑞手下大軍趁勢而入,鼎定乾坤了。

張瑞這種決絕的態度成功的傳了出去,不僅普通黑山渠帥知曉,就是黑山共主張燕也有所耳聞。

不止一次當眾大罵張瑞忘恩負義,辜負了他當初資助的整整一萬石糧食。

進攻上黨,便是為了掃清進攻河東、太原的道路,若非有壺關天險,張燕早已攻入太原。

此次可不是走偏路,大量糧草被囤積在上當境內,保證後勤無憂。誓要取這狼心狗肺之人的首級。

但時局轉換太快,張燕還沒拿下上黨,張瑞卻已首倡義兵,黃河以北雲集響應,陳兵二十萬於河內。

不但洛陽震動,與河內緊緊相連的黑山中也是人心浮動。眾人紛紛猜測張瑞會不會趁機揮師北上,先找仇人張燕報仇。

眾豪傑以己度人,自己要是有二十萬精銳鐵甲,怎麼也要先砍了自己的仇人,再談其他。

黑山軍號稱百萬,但張燕麾下的青壯大概在十餘萬,不到二十萬人。

歷史上張燕與袁紹、呂布大戰,救援公孫瓚,每次大戰都是出兵十餘萬。

張燕對漢室軍兵的戰鬥力是有所瞭解的。指揮得當數萬漢軍就能正面擊潰十幾萬黑山軍。甚至曹操那種名將只需要幾千人。

至少二十萬漢軍絕不是張燕自己麾下區區十餘萬眾能匹敵的。

自古以來,打的過就打,打不過就將道理。

於是張燕便請出了於毒作為調解人,希望能緩和與張瑞的矛盾。

至少要在聯軍解散之前先穩住張瑞,以免被張瑞借勢攻伐。

於毒有膽量來河內當面調停,當然是知道張瑞不會將他如何,便解釋道:“某與張平難並無任何勾連,此來傳訊,不過是因為其許諾某三萬石糧食而已。”

張瑞敵意稍退,說道:“張燕倒是大方。當初某請離開黑山,他卻不允,連萬石糧食都不給。十幾萬大軍團團合圍下,為求他放我等一條生路,不得不以上千匹戰馬賄賂,他才高抬貴手,給了萬石糧食,笑看我等自生自滅。如今只是傳訊,便捨得三萬石糧食了?”

聞言,於毒嘆了口氣,說道:“張平難當年確實顯得有失仁義。”

“如今張平難皤然悔悟,每每思及當初都感覺有愧長兄之託。如今託某轉告賢侄,其願意歸還當初千匹戰馬,送歸令尊當年部曲,再送美婢千人,以期與賢侄重修於好。”

張瑞被氣笑,張燕真把自己當色中餓鬼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