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雙方共同管理,那又浪費官員編制,張瑞可不想麾下形成冗官這種沉痾弊病。

最好是能給軍籍分發證明,在戶門上貼上軍籍銘牌。

這方面必然要雙方審慎溝通,不能一蹴而就。

在軍籍管理這方面整個漢末制度最完善的當屬曹操的青州兵。這支軍隊完全不同於曹操麾下其他部曲,是曹操以優厚條件招降的青州百萬黃巾。曹操給其土地耕種,從中挑選精銳從軍。

自始至終這支全軍就僅效忠於曹操一人,父死子繼,世代為業。及曹操去世,這支軍隊“以為天下將亂,皆鳴鼓擅去”,敲著鑼、打著鼓就回家種田去了。

可惜沒有辦法向曹操取取經,就只能勞煩審配、裴紹合理分配職權了。

其實這也不是多大的問題,府兵制已經建立起來了,二人眼前要做的就是完善管理體系。

這是每個勢力壯大都要經歷的一步,也是文臣實現自我價值的地方。

沒有一個勢力的內部架構會跟漢制一模一樣。魏蜀吳三家各有各的特點。

鷹揚將軍府也必然會因地制宜,設立符合自己的規範法度。

趁開府的機會,張瑞也想將審批、賈詡的職權給錯開,以免形成歷史上袁紹麾下謀臣內鬥的惡劣局面。

不能讓兩人都統領軍事。

按張瑞規劃,審配為長史,統領府中事務,令審配規劃制度,掌管政治、後勤,大權在握,類似蕭何、荀彧。

賈詡升為司馬,參贊劃策,統籌軍機,類似張良。

至於調兵權、人事權,二人誰都別想了,這兩個權利只能歸鷹揚將軍本人所有。

即便再相信一個人張瑞也不會將這兩項權利分出去。

因為,世間最不經考驗的,就是人性。

於是張瑞說道:“升賈詡為鷹揚將軍府司馬,總領軍務。遷王昶為鷹揚將軍府記室參軍。遷荀興為鷹揚將軍府功曹參軍。”

對王昶這位歷史上督荊豫二州軍事的文武全才,張瑞還是決定將其調入軍中。讓他做個田曹掾太屈才了。將來鷹揚將軍府控制的領地越來越大,需要更多能總督一方的人才。

記室參軍,負責鷹揚將軍府的公文(書、疏、表、啟)往來,負責發出鷹揚將軍的教令、命令。

其地位大抵相當於如今的尚書檯,是主君意志的執行機構。

功曹參軍則很好理解,對應郡國當中的功曹掾。

這兩個位置一個管行政,一個管人事。

只要張瑞的命令能通暢下達,手下升遷的軍官又都由張瑞稽核,那麼就永遠不存在被架空的可能性。

這也是張瑞親自冊封此二人任命的原因。

在制度內與一眾文臣並列的則是四名中郎將,只聽張瑞之令,完全不受文官管轄。有統兵之權,而無調兵之權。

平時軍隊士卒歸鷹揚將軍府的兵曹參軍所管轄。

例如鷹揚將軍決議發精銳步騎萬餘進攻上黨或守衛郡國,那麼就由兵曹參軍對比軍籍名冊,抽調、徵集一萬步騎。

然後張瑞派遣一位中郎將過去統領這一萬步騎,執行鷹揚將軍的意志。

徹底杜絕了所有人擁兵自重的可能性。

暫時張瑞對鷹揚將軍府的規劃就是如此,之後的具體詳情要由審配逐漸完善,如果發現問題,便在執行過程中及時修正。

正常勢力例如魏、蜀、漢的架構大抵都是如此。像東吳那種部隊全是將領私兵、部曲的情況,完全是異類。

張瑞是絕不會允許,部下某個將領長期把持軍隊,像董卓一樣將國器轉化成自己的私兵。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