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竺對此胸有成竹,說道:“糜氏所在東海朐縣即在東海之濱,港口眾多,可沿海繞過青州半島,入大河西上。”

東海郡即後世的連允(和諧)港,這裡海岸線優良,即便後世亦是諸夏最重要的海運港口之一。

東漢的造船技術發達。孫權曾派遣將軍衛溫發現了夷洲(即臺v),公孫度跨海從遼東攻擊青州東萊。

最誇張的事情在東吳大帝嘉禾二年(公元233年)春二月,遼東軍閥公孫淵不遠萬里,派遣使臣到建業覲見孫權,納貢稱臣。

孫權更是千里迢迢派兵遠赴遼東,派將軍許晏、張彌等人,率領一萬多水軍,滿載金銀珠寶,從海路出發,冊封公孫淵為“燕王”。

這個時代的海運十分發達,糜氏作為沿海豪族自然早已發現了海運之便利。

張瑞聽完糜竺所言,當即高看了對方一眼,任何時代敢走海運的人,都是極富冒險精神的英傑。難怪對方後來敢傾家蕩產去資助劉備。

關於東漢海運,張瑞記得最清楚的便是孫權派兵發現了宜州,這在所有歷史課本上都是大書特書,反覆強調的事情。

所以張瑞對海運不擔憂,只是卻好奇的問道:“大河還能航運?”

所有人都驚詫不已。

大河為何不能航運?

此時的黃河還沒被泥沙堆積成地上河,論航運地位,一點也不比長江低,更是為洛陽輸送糧草的重要通道。後世武則天從長安遷都洛陽,便是因為洛陽的漕運之利。

糜竺便為張瑞解釋道:“大河通航歷史非常悠久,早在戰國時期,便已是水上要道。”

“楚漢戰爭時期,敖倉便在滎陽境內,乃是大河中游航路盡頭,再往西行,多靠陸運。關東運來的糧食,在此從船上卸下,存放到糧倉,然後再陸路轉運到關中。”

“大河中游,難於通航,但是也勉強可以行船,只是水流湍急、河道狹窄、漩渦很多,漕船沉沒事故頻發。漕船甚至可以沿渭水或者漕渠逆流而上直達長安。”

很多歷史成見,並不適合於當下漢末。

於是張瑞一揮手,說道:“拿地圖來。”

很快幾名雄壯的親衛便抬著一副釘在木板上的巨大地圖來到房中。

張瑞帶著一眾文武走到地圖前,對糜竺問道:“若是從徐州運糧往太原、河東,最遠能抵達何處。”

糜氏經常販糧於大河南北,商隊在哪裡停船,糜竺瞭如指掌。

自信的在河內郡河陽縣一指,說道:“孟津渡。”

眾人立即將目光聚集在糜竺所指之地。

孟津渡!

乃是黃河最重要的港口所在。

在其南即為孟津關,依山涉水,為洛陽北境門戶。

歷史上駐紮在河內的丁原為了脅迫何太后同意誅殺宦官,受何進之命,領兵數千作亂,自稱“黑山伯”,把平陰縣及孟津等黃河沿岸的渡口的駐軍官舍焚燬。

孟津的火光映紅了雒陽城北的天空。丁原再上書,大概是說自己士兵為了討伐宦官而加入黑山軍作亂。

討董之戰,河內太守王匡便是屯兵在孟津、河陽津,結果董卓繞路河陰,出現在王匡大軍身後,導致河內聯軍大敗。

不過這些渡口都是些規模不大的小渡口,如果有鐵騎巡視,根本沒必要在意。

張瑞便不予理會,將目光放到了孟津渡。

孟津古渡!黃河要地,連線河南、河北兩地最重要的南北渡口。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