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不肯興兵討賊,供給都將自此斷絕。

非友即敵!

鷹揚將軍言出必信之名曉喻幷州,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了。

使者已然感受到張瑞決心,不敢再多言,拱手拜別,說道:“鷹揚將軍義舉,某將詳述於中郎將。無論如何,吾等都感激太原數月來的糧草資助,必不侵犯將軍轄境。”

張瑞一笑,起身送別。

相信王柔必然會派出步騎前來助陣。

非但為了朝廷大義,也為了世家豪族的利益。

王柔出身於太原王氏,正是既行官僚體制的受益者。

董卓以下叛上,越過故主袁隗把持朝堂,這種背主棄義的行為,徹底得罪了所有士人階層。

士人階層必然與其不死不休。

其實韓馥是個老實人,他說的一句話,點明瞭群雄討董的真相。

他說:“現在天下大亂,我們是幫董氏呢,還是幫袁氏呢?”

結果被他的部下治中從事劉子惠大義凜然的罵了一頓:“興兵為國,談何董氏、袁氏?”

但張瑞覺得劉子惠就是想用家國大義掩蓋骯髒的政治真相。

就聯軍那些逡巡不前的諸侯哪有一絲興兵為國的模樣。

天天在大營裡不是聚會就是喝酒,這也能算為了家國大義?

歸根到底還是董卓得罪了士人階層,哪怕他後來為黨人正名,大舉任用士人,還是被士人所惡。

聯軍中的諸侯冀州牧韓馥、兗州刺史劉岱、豫州刺史孔伷、後將軍袁術、渤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全是名動一時計程車人。

這些人全是董卓提拔的封疆大吏。

而這些人到任後就開始陰謀叛亂。

包括後來的劉表,被董卓任命為荊州牧,到任以後也立即跟董卓劃清界限,然後做起了土皇帝。

就這些人反對董卓的一切理由都不過是為了證明自己是站在士人一方而已。

興兵為國?

可能也就曹操心中還有這麼一絲念想。

其他人不過是想透過興義兵為自己賺取聲名而已。

甚至討董聯軍中的很多諸侯都沒做好天下大亂,群雄逐鹿的準備。只想博名,未想搏命!

諸如張邈、橋瑁、袁遺皆是如此。

張瑞著眼一隅,從比較現實、功利的視角得出的結論就是董卓出身粗鄙,沒有威加四海的名望,卻掌控了朝堂,觸犯了士人階層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