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六鎮叛軍未授首 關隴又鳴金鼓聲(第1/2頁)
章節報錯
三月末,臨淮王元彧統領的三萬勁旅抵達朔州州城雲中,恆、朔、並、肆四州州兵及蕃兵共計五萬陸陸續續趕至行營匯合。
按常理說,手握八萬雄軍的元彧本該壯懷激烈,指點江山,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可事實是,作為大軍主帥的元彧勒兵雲中,逡巡不前。
誠然,這其中有敵情不明、賊勢變化的原因,可是元彧此舉明顯是謹慎過頭了。
另一邊,破六韓拔陵始終沒能攻克匈奴豪酋曹泥、劉豐駐守的普樂城,聞得快馬奏報官軍主力北上,果斷撤兵北返,支援衛可孤部。
與此同時,朝廷未能以雷霆之勢撲滅破六韓拔陵之亂的惡果開始顯現出來,關隴、河西胡族之中的野心之輩如雨後春筍一樣,紛紛冒尖。
人心思亂,盜賊蜂起!
在費律不遺餘力的策動下,高平鎮民赫連恩等人首舉叛旗,推舉敕勒酋長鬍琛為高平王,攻高平鎮響應破六韓拔陵。
然而,胡琛一夥人的起事時機選得太差,盟友破六韓拔陵的大軍已經北返,高平鎮副赫連略聽聞敕勒人叛亂,委任鎮副盧祖遷為平叛主帥,領軍一萬進討叛軍。
兩軍於石門交戰,官軍大勝,胡琛及部將万俟醜奴、宿勤明達率領殘兵北走西華山,當地匈奴人、敕勒人、羌人苦魏久矣,紛紛加入叛軍,官軍進剿不利。
……
懷朔城頭之上,消瘦成枯骨狀的楊鈞望著盤踞在懷朔四周的叛軍軍營,面容悲慼。
叛軍圍城一年,守軍外無援軍、內無糧秣,士卒每日只能分到二三兩糙米,煮鎧弩食其筋革,輔以草根樹皮、老鼠鳥雀充飢,面黃肌瘦,衣屨穿決,而城外叛軍四處裹挾鎮民,兵馬軍容更甚當初。
武川與懷朔之間的道路已被南下趁火打劫的高車部族截斷,如今的懷朔城宛如浪濤中的一座孤島。
楊鈞清楚,懷朔城的失守,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了,懷朔畢竟不是葭萌、陳倉一樣的雄城,軍中更沒有霍峻、郝昭一樣善守的將領。
到如今,他對京師發兵救援懷朔,也不再抱有希望,原本熱切的希望早已在望眼欲穿的煎熬中磨滅了。
唯一支撐他繼續堅守的只剩下那些典籍中的仁人志士:屈原、嵇康、嵇紹……
山窮水盡之際,楊鈞反倒是沒有了初臨戰陣的驚慌失措,從容了許多,東方白心知,這個憂國憂民的老人已心存死志。
去歲懷朔之戰,官軍以八百騎大破破六韓孔雀一萬大軍,東方白因為獻策之功,官升三級,轉任了從八品文職——省事,不過卻不是像司馬子如一樣誦讀、撰寫文書,而是充當參軍參贊軍事。
北魏後期,六鎮的軍事地位嚴重下降,鎮將很少加將軍號、散騎常侍,予以開府之權,因此楊鈞只能迂迴提拔東方白。
深知“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寧有種耶!”的東方白倒是想讓楊鈞提拔自己做個掌管五百兵馬的幢主,然而楊鈞卻不理解東方白的心思。
“放著好好的八品官不當,非要作末流的幢主,仲玉你這是要鬧哪樣?”
不出意外,楊鈞乾脆利落的拒絕了東方白的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