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在易辛祭出佛陀業火時,驀然想到了一樁極為慘烈的壯舉。

記得在大勳王朝崛起,道家興盛,佛門香火凋零之時,無數佛寺被踏毀,諸多古寺之內的佛門聖物被百家修者瓜分殆盡。

作為百修之中最不要命的野修亦是爭先恐後來分一杯佛羹,其中就有一位氣運極好的野修,在百家修者近乎吃幹抹淨的破落佛院中

從寺院牆壁上的一塊青磚中得到一枚威力極強的佛門心印。

此野修後來在一場攸關性命的廝殺中,祭出此印,一舉引得百丈佛陀業火現世,可出人意料的是。

在業火升起時,非但沒有重創敵對者,反而是自身被佛陀業火燒成虛無,自那之後,佛陀業火這一「劫火」的謂稱便愈發深入人心。

因此在易辛祭出佛陀業火時,第一時間便去查探易辛的狀況,萬一他也如那個氣運極好卻又極其不好的野修一樣,被這劫火燒死了呢?

佛陀業火之所以被稱為劫火,是因為它是應運判罰而生,那位野修侵犯佛門,竊取佛門心印,因此屬於應劫而死。

而這少年郎,僅僅只是一個納靈三轉的小子,何德何能能擁有如此厲害的佛門心印,當下唯一能夠想到的便是這枚佛門心印定然是來歷不明之物。

因此在他祭起心印時,是有可能引發劫火焚身的。

天下之火,唯劫火最難對付,因為它不分敵我,只為判罰而燃,可謂是讓人防不勝防。

關於劫火,有兩句最為深入人心的話。

劫火洞然,大千俱壞。

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

這兩句話無一不在昭示著劫火的厲害之處。

但易辛顯然並未發生上述野修遭遇的那種情況,同人不同命的事在哪裡都有,而且不在少數,同樣是手持一枚佛門心印,易辛卻是能夠運用自如。

被火焰燒身的少年郎氣息依舊平穩,胸中氣機充沛,稍稍心隨意轉,火焰便劇烈跳騰了起來,隱隱間形成一座大佛站立之姿。

心中驚悚不已,他居然召喚出了大佛庇佑!

一身烈焰於易辛身軀之上凝聚出一副等人高的虛影之像,好似道家法象或者佛門金身一般的存在。

但它卻僅僅只是由火焰凝成,並不是正統的法象或者金身,只是類似於被一教庇佑的古怪存在。

就如殷玄娘身受玄鳥虛影的庇佑一樣。

「大佛」佇立此間,壓勝天地之勢,此間最高者,便是手持火印的少年郎。

其實這可以理解成是一種另類的佛道之爭,神火灶掌控的火焰是那支打造鍛兵爐的丹鼎派遺留下來的火種。

而心印爐中火則是出自曾經衍生出大乘佛法的柳溝寺,兩者相遇,正如千年夙敵迎面相逢,會本能的爭鋒。

殷玄娘目光灼灼,沒想到這小子竟然與佛有如此之深的緣分,原本以為這佛門心印只是少年郎偶得的一份機緣,現在看來應該要重新審視他了。

關於佛門的起源以及浮沉,殷玄娘是十分了解的,佛教相對道家來說只能算作後起之秀,但卻曾盛極一時,佛教歷史極為坎坷,是那大起大落的情形,如今佛教便是跌落到低谷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