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漫漫江湖路 第七十四章 昆梁(第2/2頁)
章節報錯
最初的昆梁寨,早已不復存在。
而昆梁山的山腳下,商道的必經之處,多了一個小鎮,往來的人們都稱其為昆梁鎮。
昆梁寨便是小鎮的前身,至於為何由寨變鎮,這是必然。昆梁寨當初佔山為王沒有被剿滅,是因為前朝朝廷江山不穩,忙於朝權爭鬥,沒空關注小地方,再加上昆州這邊天高皇帝遠的,也沒人會花大代價去剿一個窮哈哈的土匪山寨,而後來起勢之時,又極快地成了氣候,再剿滅已來不及了。
但朝廷不會永遠混亂,江山總會一統,到時候,這個收買路財收到富得流油的土匪山寨,便成了朝廷眼裡的香餑餑,想跑都跑不掉,反抗必是死路一條,或許是那些聰明人看到了這一點,就在此之前直接投了朝廷,奉上半數錢財的同時,甘願被納入朝廷之下,於是,山水正志中出現了昆州昆梁鎮。
當初的山匪搖身一變,成了黎民百姓,雖無一官半職,卻仍保留了半數家財,原本全力促使投靠朝廷的幾名山寨首領,更是開枝散葉,成了本地的大家族。
在這兒,最大的看似是縣老爺,實際上,縣老爺都得看那幾家臉色。
而昆梁山這條要道看似歸了朝廷,私底下,卻是由那幾家共同掌管。
昆梁鎮以這條商驛要道為基礎,不再收買路財,而是改收“通行費”,並興建客棧、馬廄、酒肆、商鋪等等,專為來往跑商的商人,發展至今,昆梁小鎮已成了商隊必經落腳點之一。
此時,昆梁鎮五里之外,一名白袍儒雅公子騎著一匹健碩的黃驃馬,緩步踱於大道上。
關於這些對昆梁山的瞭解,都來源於腦海中曾讀過的一篇《昆州志·昆梁》,當然,連揹著朝廷做事的內容都如此詳實,自然不會是朝廷記載的正志,是結合了正志與一些鄉野秘史傳聞、最終編成的秘辛,雖說無甚大用,可有些特定的時候,知曉多寡,便直接代表著能力強弱。
無所不知,即無所不能。
可我與之差距,猶如雲泥。白袍公子自嘲一笑,面上卻是顯得極為溫和儒雅。
他輕輕揚了揚韁繩,胯下黃驃馬似通人性,不待主人出聲,便加快了步子,順著道路,往昆梁鎮的方向趕去。
如今這條橫貫昆梁山的道路早已不是普通山路了,在昆梁寨慢慢演變成昆梁鎮之後,因之而發家的鎮民們更是大加修整,伐木動土,拓寬道路,對其常年進行修繕和維護,要道一詞名副其實,不僅是商人,包括鏢隊、遊人、甚至驛馬,幾乎所有來往昆離兩地之人都會選擇此道。
不多時,昆梁鎮已出現在視野中的遠方。
正值立夏時節,夏日的炎熱氣息徹底驅散了涼寒春意,樹繁葉茂,蟲鳥相鳴,這會兒正是商隊往來最頻繁的時期之一,無論是離州那邊的永歌森林還是這邊的昆梁山,山裡頭的獵物漸漸活躍了起來,老練的獵人們都知道,最好捕獵的時節便是夏秋兩季,樹植反青,蔥鬱生長,而山間的動物們,熬過了肅殺萬物的冬天,又養了一個春天,此刻那叫一個又肥又美,肉質鮮嫩,皮毛油光水滑,均是值錢物件。
商人們也見利便來,相對低價收了這些東西,再回中原高價賣出,迴圈往復,便是他們的生活。
白袍公子望著前路,忽地一拉馬繩,大黃馬慢慢停了下來。
此處道旁,不知誰人立了個一人高的石碑,上刻有兩字。
昆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