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漫漫江湖路 第七十四章 昆梁(第1/2頁)
章節報錯
昆州有大山,名曰昆梁。
山嶺橫亙於昆離二州交界之處,綿延幾十裡,如同天塹。
大山雖廣,卻是不高,大片常葉高木遍佈山崗,樹冠層層疊疊,鬱鬱蔥蔥,自遠端遙望過去,日光映下,隨風起伏的林海一片青翠。
中原南地山多林多,單一座普通大山,並不需多述篇幅,而之所以特意提起,自然是因為這座昆梁山,有其值得提起的特別之處。
離州已是中原邊界,和物產極為豐富的南疆眾多森林接壤,自古以來便有商隊來往於中原兩地,商路繁華,而自離州往江南去,昆州便是必經之地,古人見大山攔路,何解?
開道。
於是,有人開道於天塹之下。起初,只有一條羊腸小道蜿蜒盤旋,直上昆梁山,小道狹窄而隱蔽,外人無從知曉,僅一些本地採藥人和獵人行於此道,橫穿險峻山嶺。
但走的人多了,小道也慢慢被踩寬踏闊,逐漸有途經行腳商人發現了這條奇險的山路,詢問了當地人通往何處,得知竟可越山而去,皆大驚,信者不信者均有,其中有膽大者一試,驗證了此言為真,心中震動之餘,還驚喜地發現,走這條捷徑要比原本繞過大山的路線要快上許多。
商人們嚐到了甜頭,頓時一發不可收拾,對他們來說,時間相當於錢財,省時即賺錢,既然走近道能賺不少錢,何不為呢?漸漸地,無數商人開始從此地過,昆梁山也不再是天塹,而變成了商驛要道。
然而有商,便有匪。
不知何時起,昆梁山中出現了不少匪徒,佔山為王。這些山匪之來源,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前朝江山未定,連年征戰,無數貧苦百姓流離失所,多少武林豪傑無處容身,只得遁入山林,落草為寇;二說是商人們常年行商往來,其中有些許心思活絡、或說邪左之輩,於此地發現了“商機”:方圓幾十裡的昆梁山,僅此一處可以通行,實乃要道中的要道,並且道旁山林聳立,地勢奇險易守難攻,若將其佔領,何愁金銀錢財不滾滾來?這可比辛辛苦苦跑商賺錢啊,由於本身是商人,自然懂其他商人的性子,僅需付上一丁點“過路費”,便能破財消災,安安穩穩地過了這昆梁山,這等好事,無誰不願。
最初的山匪是其中之一,或是兩者兼有,早已不可考,總之魚龍混雜的山匪佔據了這條不可或缺的山道,設卡攔阻來往商人,不講道理地收取“買路財”,商人心中雖有幾分不滿,可也無法子,只得被迫接受了。
然而昆梁山山匪甚眾,他們並不是一體,又豈會是一心?商人隊伍往來多了後,各種亂象層出不窮,收費不勻、一道多卡、劫完再劫等等,弄得商人們苦不堪言,心中已隱隱生出怯意,然而一些目光短淺的山匪不僅沒有收斂,反而變本加厲,更有歹毒者,直接豪奪貨物殺人拋屍山中,一了百了。
細水長流無本萬利的生意,就硬生生被那些傢伙搞壞了,不過轉念一想,也正常,畢竟世上沒腦子的人還是佔多數。事情傳開後,商人們驚懼萬分,錢雖重要,卻也能賺到,可命只有一條,丟了便再無,於是此地日漸蕭條,連買路財都已經收不到了。
得虧這些落草之寇不全是無能之輩,還是有明白人的,在山匪們沒了收入來源、眼看已離餓死不遠,即將為爭奪資源而自相殘殺之際,其中的聰明人牽頭,不知用了什麼辦法將各個山匪團伙湊到了一起,成立了個大寨子,就地以昆梁為名,並立下眾多條框規矩。
規矩是為了大家的利益,至少表面上看是如此,於是很順利地推行下去,在外對商人言,山寨只為守護昆梁山道不受侵擾而立,可任由商人通行,只收買路財,絕不傷人。
商人謹慎而趨利,山匪之言,不論信不信,都無人敢來以命一試,但在山匪收買了幾名商人,讓其安穩地來回跑商後,商人們見有同道做出了表率,在金錢的驅使之下,終於忍不住再度回來,以一些銀錢為代價,換求透過此地。
見著了既得利益,即使是目光短淺之輩也開始擁護支援這些新規矩,儘管還有少許不服從者,但在嚴格執行之下,死的死,驅逐的驅逐,原本雜亂無章的山賊盜匪團伙,開始逐漸變得秩序井然。
而商人們見山匪確實如其所說,一直老老實實,只收一份買路財,絕不傷人,似已洗心革面,提著的心也都放了下來,享受到了此等便利,哪裡還會再走其他道。
來往昆離兩地,必須要過這昆梁山,只有兩種選擇,要麼多繞幾十里路,要麼交財直接越過山嶺,該如何選,那還不簡單?
同時永歌森林的貨物也傳出了名聲,運到中原便能輕而易舉地賣出高價,於是兩地跑商的商人越來越多,為了更好、更快地讓其通行,昆梁寨大修山道,拓寬道路,將陡峭的地形儘量平坦齊整,至少能過馬車,與此相對應的,商人隊伍的規模也越來越龐大,由早時的單人行腳商,到後來十多輛車的大批商隊,無數商人經由此地,而自比“山主”的昆梁寨,一直收取買路財,雖收得少,但日積月累積水成渠之下,自然聚斂了無數錢財。
時至今日,昆梁山已發生了翻天覆地般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