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羅明,端坐在原地,呆呆地盯著桌子上的筆山看,坐在他對面的薛其是則饒有興趣地細細打量著他。這個小孩兒,真的不一般。

熙熙攘攘之下,小書童捧了兩隻瓶子走到了魏敬一等人面前。

沈可人餘光瞧見了,便慢慢噤聲。

薛赫看著他,又看了一眼仍然圍在文章之前的眾人,問道:“已經結束了?”

“回了大人,眾人已經投珠完畢。”

此言一落,那邊一群文人遂安靜下來。薛赫方命令道:“傾珠定局。”

書童答是,遂先將麒麟紋的銅瓶裡的珠子小心倒在了地上,石花珠子散落一地,他兩兩一對,數了四遍,方朗聲道:“薛其是,麒麟瓶,得珠,四十八顆。”

事前統計過投珠的人數,一共是六十四人。薛其是得珠四十八顆,已經是勝負裁定。

這結局,並未出人意料。

在場眾人聞聽此言,不禁拍手叫好,薛其是溫溫一笑,起身施禮。薛赫臉上也是笑意浮生,卻按捺住了心裡的不安,道:“好,我宣佈……”

“且慢。”高青齡此時忽然開口。

薛赫臉色一變,喝道:“青齡。”

高青齡走到魏敬一面前,恭敬跪下,稱道:“殿下,如今諸位才子看過了文章,給了定論,但是並不公正。”

魏敬一不解,遂問:“如何?”

沈可人一愣,也問:“在座的都已經投珠,怎麼,高大姑娘還有什麼想說的?”

高青齡微微一笑,不卑不亢,輕輕道:“太傅,還有陛下和皇后娘娘沒看呢。”

她前言未定,薛其是便猛然起身,臉上明顯看得出慍氣,直道:“高青齡,你幾次三番地阻攔生事,究竟是要做什麼?”他其實是想事就此罷,不要再衍生事端。

高青齡並不知道他心中所想,只管著自己的心思,接著道:“文章會,經國大事,陛下不看這兩篇文章,又怎麼能輕易斷言勝負高低呢?”

眾人無不深覺她說的非常有道理。

魏敬一按定眾情,朗聲道:“既然如此,傳本宮口諭,速速將此兩篇文章送入宮中,請陛下天裁。”

明政殿內,沈妃早已退下,唯餘皇后伺候筆墨,皇帝批罷奏章,便在謄寫一些名家之句。此時,已經趕回宮中來的大責太監捧了一隻匣子走了進來。

“陛下,這是帝子臺快馬送來的,薛羅二位的文章。”大責太監將匣子端重放在了龍書案一角。

皇帝抬眼一看,遂問:“何故?”

大責太監秉言不晦,“是高家大姑娘的提議,她認為文章會是大魏的盛事,必得要陛下裁定才作數,太子殿下便採納其建議,將二位的文章送入宮中。”

皇帝微微一笑,一抬手,示意大責太監開啟箱子。

“瞧瞧,一個女孩子家的,都比咱們太子懂事。”皇帝心裡不免對高青齡另眼相看。

王皇后也附和道:“高家大姑娘是名門之後,陛下親賜的名字,和咱們太子很是有緣。”

“若此賢女能時時輔佐太子,倒也是一樁佳話。”皇帝接過來那兩篇文章。

王皇后順著皇帝的意思問道:“這麼說,陛下是有意為太子選妃了?”

“不急,功課都不明白,倒想起成家立業來了。”皇帝一口否認,遂看起兩篇文章來。王皇后與大責太監都是一口大氣也不敢喘,靜靜等著他的批示。

皇帝來回看了四五遍,最終放下了這兩篇文章,他眉心展悅,兩目聚神,一口長氣舒盡,遭灌頂醍醐一般,立現精神。

“陛下?”王皇后很久沒見過他這樣子了。

“皇后,朕問你,可還記得朕讀《漢冊》之時,曾說的一句話嗎?”皇帝嘴角揚起。

王皇后不假思索,脫口而來:“因《漢冊》才見趙漢三百年的風霜屢變,也更見趙漢學士才子的家國情懷。”

她方言罷,皇帝便伸手緊緊握住她的手,一時間,許多難言之情感藉此傳遞。

“不錯,《漢冊》文章之首,朕與前朝玉子一樣,都認為是《報京文》,可若是這兩篇文章收錄在內,《報京文》只得心甘情願屈居第二。”這是無上的誇讚。

王皇后眼眶略有溫潤,卻也笑著道:“陛下,該是第三。”

“不。”皇帝痛快地搖了搖頭,遂轉臉看向大責太監,問道:“沈可人與薛赫如何看此文章?”

大責太監方道:“回稟陛下,也是高大姑娘提議,此兩篇文章是由現場文人學子共同批審的,選出來是薛其是此篇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