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伯坦果德戰役期間,巴軍高層就已經認識到了問題所在,也開始著手調整兵力部署。

當然,重點依然是克什米爾。

不管怎麼打,巴基斯坦絕對不會讓出已經佔領的印控克什米爾,而且會逼迫印度當局接受既成事實。

只是,守住克什米爾,需要的只是步兵。

在克什米爾,裝甲兵幾乎沒有用武之地。

再說,已經打下查謨,也就沒有必要把主力部隊放在這裡了。

接下來,就是阿姆利則。

只是,攻打阿姆利則,顯然困難得多。

為啥?

阿姆利則在印度河平原上,而且是印軍重點守衛的邊境軍事重鎮,不但有數十萬印軍的主力部隊,還有嚴密的防線。

其實,這也是巴軍之前不願意打阿姆利則的關鍵所在。

關鍵就是,巴軍沒有兵力優勢。

在整場戰爭中,巴軍從上到下,對兵力問題都極為敏感,而且一直認為在兵力上存在的問題會導致嚴重後果。

為此,巴軍在作戰的時候,都顯得小心翼翼。

很多時候,因為沒有兵力優勢,巴軍甚至願意選擇防守,也不願意進攻,哪怕需要在本土打防禦戰。

顯然,這也正是巴軍在拉合爾死守了半個月的原因。

說得更直接一些,巴軍明顯有點膽怯。

當然,也沒啥好奇怪的。

之前的幾次印巴戰爭,巴軍全都輸了,而且輸得非常徹底。

特別是第三次印巴戰爭,在主動發起進攻的情況下,巴軍依然迅速戰敗,最終還被印度肢解。

數十年來,在戰略層面上,巴基斯坦一直處於防守的位置。

在國防建設上,巴基斯坦也始終以戰略防禦為重點。

雖然巴軍一向強調進攻,特別是巴基斯坦空軍,但是歸根結底,巴軍強調的進攻都只是戰術與戰役層面上的進攻。

簡單的說,就是以攻代守。

為啥?

巴基斯坦的戰略縱深太淺了,如果打得不夠積極,就有滅國的危險,因此在戰術層面上必須積極主動。

現在,位置調換,巴軍反到不太適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