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也跟巴軍沒有類似的準備有關。

什麼準備?

巴軍高層壓根就沒有想過能夠在印度境內打一場進攻戰,更別說是大規模戰略進攻,一次圍殲數十萬印軍那樣的大會戰!

說得直接一點,巴軍連這方面的作戰預案都沒有!

過去幾十年,巴軍總參謀部制訂的作戰預案,全都是圍繞著本土防禦展開,即在本土防禦作戰中擊敗印軍。

當然,這樣的預案,決定了巴基斯坦的國防建設。

此外,在日常訓練與演習中,巴軍也主要是依託本土作戰。

總而言之,在發現需要到印度境內打一場殲滅戰的時候,巴軍高層才猛然發現,手裡沒有現成的作戰方案。

怎麼辦?

當然是趕緊制訂作戰方案。

此外,就是調兵遣將。

當然,還有前期的偵查工作。

結果就是,巴軍需要足夠多的時間為攻打阿姆利則做準備。

在此期間,主動權落到了印軍手上。

只是,這麼說不夠準確。

當時,印軍的麻煩更大。

什麼麻煩?

回到伯坦果德,並且恢復這座城市的秩序,為100多萬平民提供生活物資,並且清理戰爭廢墟。

從某種意義上講,伯坦果德的100多萬戰爭難民才是天大的問題。

當然,印軍沒有放棄反攻克什米爾的念頭。

在重回伯坦果德之後,印軍就發起了反擊。

什麼反擊?

針對查謨的反擊。

可惜,在連著發動了幾次進攻之後,印軍高層才意識到,只靠步兵,根本不可能突破巴軍的防線。

很簡單,在平原地區作戰,步兵幾乎就是去送死。

那麼,在山地呢?

同樣是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