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武之後,一千多年間,可稱頌者唯貞觀而已,”柴宗訓開口便是咄咄逼人:“請問馮學士,這一千多年,你的經典幹嘛去了?”

馮平自然也不示弱:“皇上,正因有經典之存在,人心無不思治,無論天下如何紛亂,終會歸於一統。”

“為何不能一統之後便長久強盛下去呢?”

“皇上,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易》有云,日中則昃,月盈則虧,此謂之天道,天道不可違。”

“太史公有云人眾者勝天,《周書》亦有云,人強勝天。太史公乃當時大儒,《周書》亦為記載文王言行之錄,莫非都說錯了?”

“皇上,縱有一人,強盛過天,也終非長久之計。待此人壽數終了,反而更有大難。”

“不,朕所言並非要以一人之力勝天,而是找出一種勝天之術,只要將此術延續,所謂日中則昃,月盈則虧不就沒有了嗎?”

“皇上,倘要以術勝道,豈非本末倒置痴人說夢麼?”

馮平說話很不客氣,當然,這也是讀書人的風骨。

“馮學士之言差矣,經典不過窺破天道,卻又如何代表天道?倘如此,朕幼時馮學士所教授‘外儒內法,濟之以道’,豈非自相矛盾?”

雖然不喜歡之乎者也,但自小的課程就是這些,畢竟天天學,柴宗訓或多或少也記得一些。

“皇上,此言並不矛盾,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為本,德育人心,禮儀歸導。但總會有些頑劣之徒,不服王化,便須以‘道之以政,齊之以刑’為用。如此方可致天下太平。”

“既嚴刑峻法可用,科學技術為何不可用?”柴宗訓說到:“自火炮和輪船問世以來,我王師歷次出征,皆是壓倒性優勢。倘就此深究下去,利用各類科學技術,提高糧食產量,提升百姓生活質量,此太平似乎更可信。”

“倘要朕來比喻,經典為經,科技可為緯,經緯交織,方能織就宏偉藍圖。”柴宗訓接著說到:“天下便如大海,經典是為船,科學技術便是船上的蒸氣機。”

聽到柴宗訓還是願意以儒家為本,馮平以為沒必要繼續做些無謂的爭論,但作為臣子,他還是要勸一勸:“皇上,堅船利炮雖好,但全憑皇上一己之力設計,並非長久之計。”

這就和先前說的一樣,縱有一人,強盛過天,但身死之後沒有與他一樣強盛的人繼承,不定會發生什麼呢。

很多王朝也莫不如是,太祖手下猛將如雲,開創基業,一旦太祖身死,無人能壓制那些猛將,必又導致兵禍連連。所以也很好理解那些太祖們為什麼一定要殺功臣了。

“所以朕找到了長久的勝天之術,”柴宗訓說到:“朕決意興辦學堂,設科學院,專一研究科學技術。”

原來只是為辦學,馮平不僅放心,而且還很開心:“皇上如此興學重教,實是天下百姓之福。自唐末戰亂以來,太學早已關閉。倘此時重開,不僅為社稷培養人才,更能穩固國本,吾皇聖明啊。”

天下太平,早該讀書人出來治國了。只要讀書人充斥朝堂,皇上自然不會再事事倚重那些丘八了。

“馮學士,”柴宗訓淡淡到:“你搞錯了,朕要辦的不是太學,而是在全國興辦學堂,每一個鎮至少有一所,凡該鎮適齡稚子,皆可入學就讀,無須花上一分錢。”

“每個縣,至少有一所高等級的學堂,倘鎮學結業考核合格,可入縣學繼續深造;朕還會興辦多所大學,開設各類專業,供縣學結業考核優異者依個人喜好和天賦選擇,大學畢業後,根據所學分配到合適的衙門。讓每個人能盡其材,展其學,伸其志。”

“皇上,”馮平當即大呼到:“臣暫且不言國庫能否支撐如此之大的開支,聖人有云:民不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倘人人都能讀書,人人都能得窺天道,則祖宗基業危矣。”

“倘人人都能讀書,人人都能得窺天道,那我大周必是人才濟濟,科技日新月異,老百姓生活越來越好,何來危矣之說?”

“皇上,”馮平跪了下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亦是見諸各類史書的。”

一干翰林跟著跪了下來:“請皇上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