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二 義務教育(第2/2頁)
章節報錯
“是,”柴宗訓說到:“朕不否認這大周野心之徒不少,但陳勝造反,只因實在活不下去。倘朕能讓天下子民安居樂業,人人都過上幸福安康的日子,他們為什麼要造反?”
“為了博一個出身,為了封妻廕子,為了權欲。”馮平大呼到:“皇上興太學,臣願竭盡全力促成此事,只是這全民學堂,實是危害社稷,請吾皇三思而後行。”
柴宗訓說到:“不瞞馮學士,此事朕三思了十年,先前只因漢唐故地未復,國力也有所不及。如今天下一統,國庫充盈,正好趁此時辦學,不使一個人才蒙塵。馮學士儘可放心,全民學堂開辦,仍以儒學為主,朕的大學中,也會開辦儒學學科,供當世大儒潛心研究,助朕教化萬民。”
如果仍以儒學為主,這個事情就好商量。自上次開辦銀行將世家大族打壓下去,所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已成了常態。
而且馮平再反對的話,就是在反對儒學,原本先前的太學在教授儒學之餘,也會教授算術,皇上即便想要增加教授什麼科學技術,可沒有教材,這科學技術從哪裡學?
“皇上,”馮平雖仍有反對之意,但言辭已不再激烈:“一下子在全國開辦學堂,臣恐國庫無法支應。”
柴宗訓淡淡到:“朕早有打算,此事可先在富庶的江南進行試點,命各州縣根據人口多寡決定學堂數量。江南本就頗具文風,待學堂落成,凡適齡學童,無論男女,皆可入學。”
這個時候沒有什麼‘女子無才便是德’,更不會有‘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對於女子入學,馮平倒沒有說什麼。
既是在全國開辦學堂,而且是義務教育,這是一件影響深遠的事,更是一項長遠的支出,翰林院同意不算什麼,還得召開御前會議決定到底該怎麼做。
所謂的任何爭辯,都大不過一句‘朕意已決’,雖然趙氏父子反對,但曹翰、馮平、慕容德豐,以及同來述職的楊延定都表示支援,這個提案就算透過。
“皇上,”還是馮平先開口:“所謂五十少進士,倘一直不能考核結業,自入學始至五十歲,這可是四十多年,莫非就此一直免費入學?”
“非也,”柴宗訓說到:“朕有意將四書五經進行節選,義務教育主要以識字為主,真正深究,還得等到大學之時。倘大學研究四書五經有所成就,透過考核便可入朝為官。”
“朕的打算,”柴宗訓繼續說到:“這鎮學嘛,以三年為限,可選經典中之‘盡忠’、‘取義’等篇予以教授,再開設算術課程,《九章算術》、《周髀算經》等都可為教材。”
“待三年結業,成績合格,便可升入縣學。縣學可系統粗略的學習所有經典,同時兼以農學、醫學、水利學、機關術數等雜學。”
“三年縣學之後,透過考核,成績優異者可入大學,大學便是精研各類學問之所。凡入大學者,學有所成結業之後,朝廷按其所學分配於朝堂或各州縣,務必使其能展平生所學。”
“即便無法考入大學,透過六年的學習,大部分學子皆能識文斷字,懂算術,甚至掌握一技之長,將來人生也能多些選擇。”
“皇上,”馮平問到:“儒學和算術倒有現成可學,但那些術數,沒有教材,掌握術數之士也大多敝帚自珍,如何開設課程?”
“所謂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柴宗訓說到:“凡有利於江山社稷,能讓百姓生活水平提高的術數,朕都可以花錢去買。”
特地被叫來參加會議的何輝說到:“皇上,倘是火炮火銃造船,以及與之相關的冶煉等巧技,臣倒可以組織造作局工匠差役,將日常所得撰寫成文字,以充教材。”
“如此再好不過,”柴宗訓說到:“可多招募畫師,圖文並茂,如此學童當更容易懂一些。”
慕容德豐說到:“皇上倘開設醫學,《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千金方》都可為教材。”
“說到醫學,”柴宗訓神色一凜:“朕決意先在幽州開辦一所儒學大學和一所醫學大學,此為當務之急,馮學士可遴選國內大儒及名醫共同參與建設。”
“皇上,臣有一疑問,”趙德昭終於憋不住:“倘自大學取士,那科舉取士還要不要繼續?已然苦讀多年,正要參加科考計程車子怎麼辦?”
“此事朕也有考慮,”柴宗訓說到:“目前義務學堂只在江南試點,一年後倘百姓歡迎,便推廣全國。恰巧明年便是科考年,明年之後科考再續兩次,便全面取消,只從大學取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