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五 防禦對策(第1/2頁)
章節報錯
顯德二十四年秋,柴宗訓以紀王為監國,左都御史曹翰為汴梁留守,御駕親率大軍大舉征伐遼國。
大軍分三路,一路以侍衛司馬步軍為先鋒,出榆關沿寧錦一線直撲遼東都遼陽;另一路以控鶴軍出豐寧逼近遼上都臨璜府。
鐵騎軍江南水師沿海岸線溯源直上,遊弋黃海,具體以何線路出擊,目前尚未可知。
皇后符昭率五千女兵,一同出征,隨徵的還有閨閣之時的燕雲十三騎。
此戰關乎遼國運,遼帝耶律賢召集全國兵力,盡遣國中名將應對。
對於耶律賢來說,周師不可怕,最主要的是周師三路大軍,要弄清楚哪一路才是其主攻方向。
只要打掉周師主力,其餘兩路偏師自會不戰而退。
“中原皇帝現在何處?”耶律賢問到。
遼北院大王耶律休哥對到:“回皇上,自周師出兵起,其皇帝行蹤便成隱秘,只知其皇后符氏隨侍衛司一道出了榆關,正向寧遠進軍。”
耶律賢有些憂慮:“以榆關到寧遠的距離,想必周師已然進逼城下了吧。”
耶律休哥對到:“吾皇勿憂,西南招討使韓匡嗣已率軍前往救援。只是中原控鶴軍已自豐寧轉向哈倫府。”
“哈倫府地處要衝,進可逼上都臨璜,退可守幽州,實是不容有失,還請吾皇早做決斷,速派大軍援救。”
耶律賢掃視一眼眾將:“列位都是朕之股肱,我大遼的擎天玉柱,如今情形,關乎我大遼社稷存亡,倘有何諫言,儘管說出來一同廷議。”
南院大王耶律斜軫執禮到:“皇上,中原向有滅遼之心,目下舉大兵來攻,雖使障眼法兵分三路,然其最終目的還是上都臨璜府,無他,只因我大遼宗廟在此。”
“既知周師最終去向,任他幾路來,我只一路去,先集中優勢兵力於半途擊殺其控鶴軍,隨後轉向西南剪滅侍衛司,倘其水師不上岸則已,若是上岸,一樣將其盡行剪滅。”
耶律賢略一思慮,點頭到:“倒是個不錯的戰略。”
“皇上,”耶律休哥說到:“臣倒以為,周師不一定為毀我宗廟,先是時周師欺我無水師,舉大兵登陸,擄掠我數萬百姓竟也宣稱白山大捷。臣探聽到中原境內勞動力奇缺,恐此次周師來攻,必是為擄掠我百姓而來。”
“臨璜府距中原甚為遙遠,且山路崎嶇難行,周師即便攻下,也難以維持。以臣之見,不如暫避其鋒芒,將輜重百姓盡數遷往大漠,堅壁清野,只留空城於周師。”
“待冬日來臨,長城以外冰雪覆蓋,山路更加難行,我只須迂迴切斷其糧道,城內周師必不攻自破。”
耶律賢同樣點頭:“卻也不失為退敵之策。”
“皇上,”耶律斜軫呼到:“倘周師不困守城池,持續追擊,奈何?況中原雖自詡天朝上國,但做我大遼螟蛉子不過數十年前之事。倘如此懼敵避戰,必助長中原氣焰,我等死後亦無顏面對列祖列宗。”
所謂螟蛉子,說的是石敬瑭認爹的事,耶律休哥駁到:“大王,先是時中原一盤散沙,戰亂頻仍,所以我大遼才有機會佔有幽雲十六州。”
“然現在中原早已一統,國力勝出大遼太多,以目下境況,大遼唯有依靠天時地利防守,方為取勝之道。”
“我大遼竟淪落到如此地步啦?想當年我大遼鐵騎馳騁中原是何等威風?”耶律斜軫頗不服氣:“如今中原雖有火炮,卻不擅機動,而我大遼鐵騎的強項便是機動。只須出城於野外與周師決戰,以己之長攻彼之短,必能大破周師。”
“倘轉為消極防禦,只能坐視中原越發強大,一點點蠶食大遼。大遼逐漸弱勢,直至最後為中原所滅。”
“大王理解錯本王的意思了,”耶律休哥辯駁到:“本王所說防守,並非被動挨打,而是充分利用我大遼國土縱深,周師來攻,百姓輜重可退往大漠,大遼鐵騎則沿途不斷騷擾周之糧道。”
“如此往復幾次,即便中原國力再強盛,也會被我拖垮。一旦時機成熟,大遼鐵騎便可越過長城,肆意馳騁中原,豈不快哉。”
“妙,妙,”耶律賢撫掌到:“休哥大王退敵之策甚為精妙,完全符合我大遼國情,也甚合朕意,傳旨…”
“皇上且慢,”一個頗是俊逸的中青年男子忽地開口打斷耶律賢,此人正是遼國北院樞密使韓德讓,別名耶律隆運。
先前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軫討論時,韓德讓一直盯著沙盤,以大周國力,早具備徵遼的實力,卻一直放任不管。便連愛將楊延平遭遇算計失蹤,也僅僅是‘只誅長海,旁人不問’,其中必有隱情。
“德讓有何本奏?”耶律賢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