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種尷尬真不怪馬來王。

東王不在,西王監國,馬來王到訪自然由西王接待,他也沒想到西王會造反嘛。

總之這蘇祿,以後還是別來為妙。

馬來王緩步上前,大王子還是挺識禮數的,迎過去率先行禮:“家醜外揚,讓大王見笑了。”

“哪家的椰子都會流血,”馬來王說到:“大王無須掛懷,如今大王初登大寶,蘇祿也是百廢待興,馬來願同蘇祿訂立盟約,永世交好。”

反正現在只要能快點走,說些奉承話也沒關係。

大王子倒沒想過放他走,只是人家國君不遠萬里來到蘇祿,怎麼也得以國禮招待不是。

“大王,容本王來為你介紹。”大王子將東王、柴宗訓、樊若水一股腦介紹給馬來王。

不過馬來王只對董遵誨感興趣:“方才大船之上,見統領直如天神下凡。如今近看,卻也如擎天巨柱一般,實是令人傾慕。”

“大王過譽,”董遵誨說到:“中原勝過我者,多如過江之鯽。倘大王去往中原,一看便知。”

原本只是一句謙虛的話,馬來王卻聽信了,這般模樣在中原只算普通,中原究竟有多強大?

東王順勢說到:“大王既已到蘇祿,不如便隨中原貴使一道回中原看看吧。”

“本王說與你知道,中原不愧天朝上國,氣象萬千,遠非我等海外諸夷可比,保你絕對不虛此行。”

馬來王到訪蘇祿,就是為派使節前往中原作準備。

雖然遇上西王叛亂,但那三十里紅毯,裹樹的絲綢,四尺多高的珊瑚,可一直都刻在他腦海裡呢。

馬來王想去,但有些擔憂:“似我等夷人,不倫不類,突入中原會不會太造次。”

“嘿,”東王撇嘴到:“說你夷人,你果是夷人那般小心眼,中原氣象萬千包容並蓄,莫說你這等近海夷人,還有那很遠很遠長得黑不溜秋的遺民為數都不少呢。本王去往中原,聖明的皇帝陛下還給了個官做,每月還領俸祿哩。”

“原本本王打算奉中原為宗主,蘇祿為藩屬,可皇帝陛下下旨,願與蘇祿相互尊重世代友好,這胸懷,實在令人傾倒。”

“再說與你知道,中原好玩的東西可多哩,即便一天一樣,本王玩了一年多都未重樣。”

大王子聽來實在感覺不像樣,上前說到:“父王,既是你回朝,便該以國禮好好招待馬來大王才是,在港口遷延,恐怠慢了貴客。”

“是了是了,”東王說到:“本王想起中原的好處,一時忘形,還請大王海涵。”

“東王說哪裡話,”馬來王說到:“本王傾慕中原許久,還想聽東王多介紹哩。”

東王說到:“不如我們暫且回宮,本王再細細說與你知道。”

“甚好,甚好,東王請。”

“請。”

半路上,東王忽地湊到樊若水身邊小聲到:“貴使,倘本王能將馬來王說動前往中原,貴使可否向皇帝陛下上書,給本王升點官?”

“當然了,”東王趕緊又說到:“不升官也行,只是這俸祿能不能加一點?蘇祿方遭亂局,國庫空虛,怕是很難負擔本王在中原的開銷,所以,只好求朝廷了。”

嘿,這東王也算讓樊若水見識了:“倘馬來王能前往中原,並和朝廷定下盟約,讓大周銀行能開到馬來去,下官定當上奏皇上,重賞東王。”

“好,”東王興奮到:“本王一定將此事促成。”

蘇祿陳氏全部登船,也有些與陳氏交好的,一同上了船。

柴宗訓到蘇祿的目的已經達到,馬來王的事情自有樊若水去辦,他得趕回去給趙德昭定規矩,像趙炳初那樣竭澤而漁的事,不允許再發生。

回到汴梁,幾大朝臣紛紛前來報喜。

趙匡胤報喜占城稻今年要喜獲豐收。

馮平報喜經過兩年辛苦推廣,如今全國均開始使用簡化字和拼音。

何輝也來報喜,奮戰幾個月,第一批兩萬支火銃已下線,如何分發到各軍,請皇上聖裁。

一切都朝著柴宗訓謀劃的方向在發展,美中不足的是步槍還沒能安全的製造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