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四 鐵礦(第2/2頁)
章節報錯
潘仁美一直經營西域,連年打仗,對火器的需求大一些,柴宗訓一次給他送了一萬支火銃。
其餘侍衛司、鐵騎軍、控鶴軍各分得三千支,柴宗訓的私人武裝獵豹突擊營分了一千支。
即便不算新舊更替,這些也遠遠不夠,但何輝卻為難的說到:“皇上,似此等大規模製造火器,以後怕是很難了。”
“為何?”柴宗訓問到。
“鐵不夠,”何輝回答得很乾脆:“皇上,如今蒸氣機蓬勃發展,就連運河開鑿,也用上蒸汽起吊和挖掘,還有輪船局的輪船,也是一大消耗鐵器的主兒,其他諸如農具,兵器等等,算起來鐵已經遠遠不夠啦。”
“除了鐵不夠,採礦的人也不夠用。皇上先前有明旨,各地不許良田荒蕪,有地的百姓自是不敢外出。目下貿易繁榮,大多無地農民也就近在各類作坊做工,加上運河開鑿,可用的人越來越少啦。”
的確,保證社稷安穩運轉的第一要務就是糧食安全,所以柴宗訓曾下旨地方,不允許出現良田荒蕪的現象,限制種地農民外出務工,由此他還將稅賦一降再降。
雖然承平之後人口開始增長,不過增長出來的這批人目前還沒能形成勞動力。
何輝繼續說到:“歷代發現的礦區,採礦難度越來越大,倘能找到一處富裕些的新礦,集中現有人力開採,倒也暫時能滿足需要。”
柴宗訓想了想,問到:“目下鋼鐵主要出在哪些地方呢?”
何輝說到:“各地都有出產,比較分散,所以很浪費人力。”
要說到鐵礦,九年義務教育的課本上經常出現一個地方,安州安鋼,當年國內第一大鋼鐵公司,整座城市都因鋼鐵而興起。不過安州這個地方,現在在遼國境內。
柴宗訓雖有先見之明,四處引進夷民,但引進速度遠遠跟不上需求量。
眼下各軍戰意濃厚,只等著聖旨一到,便直撲遼國。
既是如此,不如便順應民意,正式徵遼吧。
徵遼之事,國內已毫無障礙,既是隻為鋼鐵,戰略倒也簡單,一路平A過去。
但打下來之後如何守住,並能長期開礦,倒比攻城要難得多,因為安州緊鄰遼國東都遼陽。
倘能守住安州,遼人的產糧基地將縮減一半,對遼國力將是沉重的打擊。
剛剛短暫團聚,又要與符昭分別,這一次她可不答應了。
“當初在大名府時,我也常演練陣戰,燕雲十三騎就是我帶出來的,既是上陣殺敵,這次說什麼也少不了我。”
“不行不行,”柴宗訓直搖頭:“你可是國母,倘是隨軍出征,那些讀書人不知道又要嚼什麼舌根了。”
“愛嚼不嚼,”符昭可不是那種矯揉造作之人:“攻下臨璜城,我看那些人還說什麼。”
“不行,打仗是男人的事,你可是國母,怎能上戰場?”
“官家,”符昭認真的說到:“我記得你當日曾說過,待時機一到,便著力推進大周男女平等,既是平等,為何男人能上戰場,女人卻不能上?”
“這與平等又有何干?”柴宗訓辯到:“男人在力量上要優勝於女人,本就更適合戰場拼殺。”
“可女人更適合打探軍情呢。”符昭不服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倘能打探到更準確的軍情,取勝的把握不就更大一些嗎?”
柴宗訓說到:“此次我打算利用火炮優勢,一路平推過去,無須什麼軍情。下次,下次吧,下次倘需要刺探軍情,我一定帶上梓潼。”
“休想用緩兵之計,”符昭說到:“平遼之後,四海之內已無敵手,哪還用得上刺探什麼軍情?”
柴宗訓笑到:“既是如此,你就更該在汴梁等我啦,待平遼之後,四海一統,周圍再無強敵,我便能長留汴梁,與你終日長相廝守啦。”
“不行不行不行,”符昭直搖頭:“我欲出征,並不只為陪伴在你左右,想我自幼熟讀兵書,熟悉戰陣,卻無用武之地。如今永崎也大了些,用不著我。我正好出徵遼國,一展平生所學。”
“聽說遼國太祖皇后述律平,一路隨其夫耶律億四出征戰。後耶律億賓天,述律平斷腕陪葬,卻依然未能阻止其出征之路。”
“除述律平外,我聽說前次遼國兵圍幽州,皇后蕭氏也一同出征。遼人女子都能統兵,為何我漢家女子不行?我就是要告訴所有人,遼人女子能做到的事,我漢家女子一樣能做到,而且還能做得更好。”
“漢家女子當然能做到,”柴宗訓說到:“先前不是有花木蘭代父從軍的傳說麼,漢家女子無須證明,就是比遼人女子要強。所以梓潼無須出征,好好呆在汴梁等我回來就好。”
“花木蘭不過一民女都能上陣殺敵,我堂堂國母,豈能安坐宮中?官家,你無須再勸,此次我一定要隨軍出征,而且還要上前線與敵廝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