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勿吉人內附以後,一直暫住在城南控鶴軍軍營。

烏乃古以遙領遼東節度使之職,在汴梁賜了府邸,每日也上朝參與政事。

副首領阿骨阿領了鐵騎軍統領之職,在軍中效力,不過目下只能和族人在一起照應個約束。

勿吉部眾兩萬人,每日開支是一筆不小的數目,須得儘快找一塊地方讓其自力更生,安居樂業。

烏乃古也曾幾次上書求安置,對於安置地方他不挑,只要勿吉人有個容身之處,不再受欺壓便好。

趙匡胤和群臣研究了一套方案出來,以家庭為單位,將勿吉這兩萬部眾打散,分到全國兩百多個地方。

歷朝歷代對待移民均是此法,趙匡胤照搬也並無不妥。

但柴宗訓卻不想這麼做,數千年來中原人對四夷都有優越感。

如果將勿吉人打散分到全國各地,倘是中原人的優越感作祟,欺負了勿吉人,傳出去對他的吸引四方夷民到中原定居的大計必有影響。

這第一批內附的人,柴宗訓是要打造成典範從而吸引其他夷民跟著內附的,所以趙匡胤的安置方案被打了回去。

趙匡胤自是不服:“皇上,歷朝歷代安置流民或內附百姓的故事不勝列舉,都是打散分往全國各地,臣只是仿前朝故事,為何卻不準?請皇上明示。”

“前朝是前朝,大周是大周,”柴宗訓說到:“倘前朝治國方略都對,為何數千年來城頭不斷變幻大王旗?”

趙匡胤知道眼前的皇帝向來離經叛道,但還是辯到:“聖人有云,治國之道,最重敬天法祖,似蕭規曹隨那般才有文景之治。既是前朝有故事,且效果不錯,理當效法。”

柴宗訓淡淡到:“宋王,朕贈你三句話: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卿只見歷代臣僚皆山呼萬歲,卻有哪個皇帝萬歲了?倘欲永保大周基業,須得走出一條前人未曾走出的路來。”

不過是討論勿吉人的安置,一下子上升到永保大周基業的高度,趙匡胤不想繼續務虛,只說到:“究竟該如何安置歸順的百姓,還請皇上明示。”

柴宗訓掃了一眼輿圖:“在萬州之東,南陽之南,朗州以北,尋一州將兩萬勿吉部眾統一安置。”

“皇上,萬萬不可。”趙匡胤呼到:“倘勿吉部眾有異心,起兵造反,必致汴梁震動,此事萬萬不可啊。”

柴宗訓微微皺眉:“勿吉精壯在遼東為歸順我中原不惜與遼人拼死血戰,也曾多次救駕,怎會有異心?”

“勿吉久受遼人欺壓,自然不惜與遼拼死一戰,”趙匡胤對到:“正因為此,才不得不防他日勿吉同樣會對我中原起異心。”

“眼下勿吉人嚮往中原生活,自然對皇上忠心耿耿,他日倘是稍有不順意,或有野心勃勃之徒從中一挑撥,豈非禍起蕭牆?”

“宋王之言,朕不敢苟同,”柴宗訓說到:“野心勃勃之人,我中原亦不少,為何國內卻一直太平?以朕看來,我中原子民實乃這世上最為堅忍,最為逆來順受之人,倘非日子過不下去,誰願意去造反?”

“百姓有異心造反,該怪的不是野心勃勃之人,而是怪那些當權者,為何要讓百姓活不下去。即所謂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倘勿吉人在我中原安居樂業,即便再怎麼挑撥,朕以為勿吉人都不會反。”

趙匡胤仍是不放心:“皇上,勿吉畢竟是異族,倘集中安置,始終不是太平之道。稍有不慎,一旦六百年前胡夷亂華之事重演,炎夏將再次進入萬劫不復之地,臣亦必將遺臭萬年。”

臣亦必將遺臭萬年,只是客氣的說法。

一旦漢唐故地再陷入打亂,首當其衝的罪人便是柴宗訓。

“宋王過濾了,”柴宗訓起身指著輿圖:“宋王且看,倘將勿吉部眾集中安置於當陽、長林二縣,與本地漢民雜居。此二縣土地不算富饒,也不算貧瘠,正好供勿吉人生存。”

“若勿吉部眾有異心,王師自汴梁出發,不出旬日即可平叛。倘朝廷衰微,無兵可派,蜀中亦可出兵順江而下,自夷陵登陸,直取此二縣。”

“且將勿吉部眾安置於此,絲毫不影響我江南、嶺南賦稅重地,即便集中安置,朝廷亦無憂矣。”

“況眼下我中原強盛,勿吉不過茹毛飲血之輩,必事事效仿中原,不出三代,勿吉人必與中原人無異。”

作為定下搶人大計的皇帝,柴宗訓自然早就想好了搶人之後的安置地。